[发明专利]一种播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3684.3 | 申请日: | 2014-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3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张西平;陈效;肖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宜宾惠美线业有限责任公司;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22 | 分类号: | F23C10/22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冉鹏程 |
地址: | 644002 四川省宜***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能够有效防止炉膛内烟气返窜的播煤装置。
背景技术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在鼓泡床锅炉沸腾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鼓泡床的一些理论和概念可以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但是又有很大的差别。早期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流化速度比较高,因此称作快速循环床锅炉。快速循环床锅炉的基本理论也可以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
循环流化床锅炉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炉膛,即快速流化床、气固分离器、固体物料再循环设备和外置热交换器等组成,上述部件形成了一个固体物料循环回路。第二部分为对流烟道,布置有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等,与其它常规锅炉相近。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所需的一次风和二次风分别从炉膛的底部和侧墙送入,燃料的燃烧主要在炉膛中完成,炉膛四周布置有水冷壁用于吸收燃烧所产生的部分热量。流化床上的大的颗粒被一次风吹起来,处在悬浮状态,这部分具有流体的性质,小的颗粒被吹走,气流带出炉膛的固体物料在气固分离器中被收集并通过返料装置送回炉膛,这部分成了循环燃烧,这就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基本工作原理。当固体颗粒中有流体通过时,随着流体速度逐渐增大,固体颗粒开始运动,且固体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也越来越大,当流速达到一定值时,固体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与它们的重力相等,每个颗粒可以自由运动,所有固体颗粒表现出类似流体状态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流态化。对于液固流态化的固体颗粒来说,颗粒均匀地分布于床层中,称为“散式”流态化。而对于气固流态化的固体颗粒来说,气体并不均匀地流过床层,固体颗粒分成群体作紊流运动,床层中的空隙率随位置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这种流态化称为“聚式”流态化。固体颗粒床料、流体流化风以及完成流态化过程的设备称为流化床。循环流化床锅炉属于“聚式”流态化。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单锅筒,自然循环方式,总体上分为前部及尾部两个竖井。前部竖井为总吊结构,四周有膜式水冷壁组成。自下而上,依次为一次风室、密相区、稀相区,尾部烟道自上而下依次为高温过热器、低温过热器及省煤器、空气预热器。尾部竖井采用支撑结构,两竖井之间由立式旋风分离器相连通,分离器下部联接回送装置及灰冷却器。燃烧室及分离器内部均设有防磨内衬,前部竖井用敖管炉墙,外置金属护板,尾部竖井用轻型炉墙,由八根钢柱承受锅炉全部重量。锅炉采用床下点火油或煤气,分级燃烧,一次风比率占50—60%,飞灰循环为低倍率,中温分离灰渣排放采用干式,分别由水冷螺旋出渣机、灰冷却器及除尘器灰斗排出。公开号为CN 202501490U,公开日为2012年10月24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非机械式给煤装置,包括落煤管,其顶端为落煤管入口,底端为给煤喷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播煤风风室,所述播煤风风室设于落煤管给煤喷口底部,并通过朝向给煤喷口的播煤风喷嘴与落煤管连通。该专利文献公开的给煤装置,其密封风风室和密封风喷嘴设置于落煤管入口处,密封风到达给煤喷口输送距离长,加之两落煤管转角处密封风风压会被大大削弱,直接导致密封风风压不足以抵消来自炉膛内烟气的正压,而在给煤喷口处设置播煤风风室和播煤风风嘴,由于其播煤风风向和给煤喷口朝向并不相同,大部分播煤风吹动煤料会加速煤料的流动速度,煤料对给煤喷口内壁形成较大的冲击,致使给煤喷口内壁磨损严重,影响整个装置的正常使用,而小部分播煤风却不足以抵消来自炉膛内烟气正压的冲击,烟气易返窜,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播煤装置,本发明通过改进播煤结构,能够加强密封风风压,配合播煤风的风压足以抵消来自炉膛内烟气的正压,从而防止烟气返窜,提高环保效果。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宜宾惠美线业有限责任公司;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宜宾惠美线业有限责任公司;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36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自动绕线机的送线机构
- 下一篇:一种裁膜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