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酸盐长效缓释肥粒料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83039.1 | 申请日: | 2014-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28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张鸣;陈令坤;肖鹏;康爱红;吴正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08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 代理人: | 江平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盐 长效 缓释肥粒料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林用肥的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建设、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打造绿色优美的交通景观,对提升城市人文水平、提高行车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公路绿化带、边坡绿化植被土组成,主要关注抗分散性、透水性和低碱度设计,但针对公路绿化带、边坡绿化植被土的工程特点进行的肥料研究较少。在城市公路交通绿化带中,通常采用人工播撒化肥的做法,效果容易达到要求。但是对于公路边坡,尤其是陡峭的岩石边坡,人工施肥难度大,且肥料易挥发、遇雨水时易流失,对环境造成潜在污染。
目前,农林业常用的化肥磷酸氨、磷酸氢氨、磷酸钾、磷酸氢钾、尿素、硝酸氨等,这些化肥都是水溶性肥料,见效快、有效期短。对于长效缓释型肥料,相关的研究成果报道较少,郑庆云在发明专利(申请号201010122557.4)中涉及了磷酸盐缓释肥及制备方法,该发明采用P2O5、K2O、CaO、MgO、Fe2O3等氧化物经900℃~1200℃熔融、研磨后,得到缓释型肥料。该专利所涉及的肥料实现了缓释功能,如果研制可在常温下制备的肥料,在工业化生产上会更容易实现。
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有大量农作物废弃物产生,如稻壳、稻草、花生壳、玉米秸、麦秸等,这些农作物废弃物只有少量被用于生产清洁能源和畜牧饲料,大部分没有得到绿色可循环利用。农田中焚烧农作物废弃物的作法屡禁不止,焚烧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甚至导致火灾、交通事故等。农作物废弃物的田间堆放自然腐烂的作法,加剧了地表水的污染,使地表水富营养化。
因此,探索更多的农作物废弃物利用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充分利用化工原料、工业副产物和农作物废弃物生产一种农林用磷酸盐长效缓释肥粒料的工艺。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如下:
1)将颗粒状农作物废弃物用水浸泡后,滤掉多余水,取得浸泡过的农作物废弃物颗粒;
2)将磷质材料、镁质材料、钙质材料和粉煤灰混合均匀,取得混合干粉;
3)将浸泡过的农作物废弃物颗粒和混合干粉搅拌制成球状粒料;
4)将球状粒料制干。
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①本发明所制备的缓释肥粒料主要成份为磷酸钙与磷酸镁,不溶于水,但溶于酸,酸雨中有微量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可将磷酸钙、磷酸镁缓慢溶解,长期时间内为植物生长提供肥料,又可消耗酸雨中的有害离子,调整酸雨pH值,对环境有利。
②本发明利用工业副产物粉煤灰作为填料,除废物利用外,粉煤灰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钾、磷等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是土壤的补给肥源,且可提高土壤保肥水能力、改良土壤。
③本发明使用农作物废弃物颗粒作为长效缓释肥粒料的载体,粒料粒径易控制,从而控制肥料的缓释速度,且农作物废弃物自身为有机肥料,在不溶性磷酸盐的包覆状态下,接触酸雨后缓慢腐烂,为植物提供有机肥料,同时也为农作物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开拓新的途径。
④本发明所用原材料本身均可作为植物肥料,故制备本发明所述缓释肥粒料时对原材料称量精度要求不高,易于在简陋条件下制备。
⑤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制备周期短,即可工业化生产,又可施工现场制备。
另外,本发明在所述步骤3)中可视成形的球状情况,以喷雾的方式加入由水和减水剂组成的混合液,以进一步促成球状粒料的成形。
本发明所述制干的方法是:在常温条件下摊铺晾干。除了可降低生产成本以外,还具有防止以高温加热生产的缺陷,如高温下反应过快,原材料难以完全参与反应,且成球困难;原材料中磷质材料为酸或酸式盐,高温下易腐蚀搅拌仪器。
所述磷质材料、镁质材料、钙质材料、粉煤灰干粉和颗粒状农作物废弃物的混合投料质量比为1︰0.2~0.7︰0.4~1.25︰1~3︰0.1~0.3。在该混合条件下,缓释肥生成反应速度适中,主要原材料利用率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30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