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体材料热扩散系数测试方法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2384.3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46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陈清华;庞立;黎贤东;董长帅;袁力;吴亮;徐曼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 |
代理公司: | 合肥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20 | 代理人: | 周发军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体 材料 扩散系数 测试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热物性参数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体材料,特别是具有不渗水性固体材料的热扩散系数测试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热扩散系数作为固体材料重要的参数,表征了材料的传热性能以及温度均衡性能,是分析材料中导热过程的重要指标;并且在材料、能源、建筑、国防、化工、制冷工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其测试方法也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已有测试方法主要分为稳态法和非稳态法,稳态法是基于傅里叶导热定律之上的,主要包括圆管法、热流计法、防护热板法等,但是稳态法往往因为实验时间较长同时存在接触热阻而运用场合受到限制。非稳态法由于测试周期短,往往可同时获取导热系数,而被广泛采用,主要包括闪光法、径向热流法、可动热源法、Forbes棒法、周期热流法等。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闪光法只能应用于不透光材料,径向热流法在热源均匀度、功率波动、侧向热流损失等方面仍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同时大多数采用固体热源的方法对于热源与被测物体间的接触热阻问题表征仍存在困难。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测固体材料热扩散系数测试方法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固体材料热扩散系数测试方法与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固体材料热扩散系数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涉及水循环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温度采集与分析系统,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产生循环水流,所述循环水流与平板状试样的一面接触,进行对流换热;所述循环水流与试样表面间的对流换热系数足够大到使毕渥数Bi趋于无穷大;
控制循环水流的温度,使其保持恒温;
采集试样绝热侧表面温度变化,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得到被测试样热扩散系数值。
本发明同时提出了一种上述的固体材料热扩散系数测试方法的系统,包括水循环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温度采集与分析系统;
所述水循环系统,用于产生循环水流,所述循环水流与平板状试样的一面接触,进行对流换热;所述循环水流与试样表面间的对流换热系数足够大到使毕渥数Bi趋于无穷大;
所述温度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循环水流的温度,使其保持恒温;
所述温度采集与分析系统,用于采集试样绝热侧表面温度变化,并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得到被测试样热扩散系数值。
优选的,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外箱体,内箱体,底部柱形通道,螺旋叶片装置,联轴器和电机;所述内箱体置于所述外箱体内,所述外箱体、内箱体的顶部分别开放,平板状试样放在外箱体的顶部、内箱体顶部上方,所述内箱体壁与外箱体壁之间形成水循环通道;所述底部柱形通道位于所述内箱体底与外箱体底部之间,所述螺旋叶片位于所述底部柱形通道内,通过联轴器与电机连接,利用电机带动旋转,挤压底部柱形通道中的水,产生循环水流,与平板状试样一面接触产生对流换热。所述螺旋叶片装置为蜗片蜗杆装置。
优选的,所述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温度控制器和加热棒,所述温度控制器根据预先设置的温度,通过加热棒控制水的温度和使其恒温;
优选的,所述温度采集与分析系统包括温度测点,温度采集和传输装置,数据处理装置;所述温度测点采集试样绝热侧表面温度变化并转化为电流信号,传输给温度采集和传输装置;所述温度采集和传输装置将采集信号传输给所述数据处理装置,数据处理装置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得到被测试样热扩散系数值。
更优选的,平板状试样的宽度≤底部柱形通道的长度,以消除流体在过流断面边界处速度不均匀带来的影响。
本发明主要适用于具有不渗水性的固体如金属、玻璃等材料的热扩散系数测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高温循环流动的水作为热源,温度均匀性好,且与被测试样间不存在接触热阻,有利于保证足够的测试精度。
2、通过电机控制蜗片蜗杆装置旋转使水循环流动,调整与试样接触的水流速度改变对流换热系数,进而控制毕渥数Bi,使水与试样表面间符合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换热过程,达到直接解算热扩散系数的目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原理简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图。
图3为不同水循环流动速度u0(m/s)时的平均换热系数hm变化关系图。
图4为图2的部分俯视图。
图5为图2的部分左视图。
图中,平板状试样1、加热棒2、电机3、联轴器4、蜗片蜗杆装置5、底部柱形通道6、外箱体7、内箱体8、水循环通道9。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23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