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加工污水净化循环回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1468.5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919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吴良春;廖振方;邓效东;邓清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优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谭春艳 |
地址: | 4027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工 污水 净化 循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加工污水净化循环回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日益严重,水污染控制,水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目前水处理方法有:(一)沉淀物过滤法、(二)硬水软化法、(三)吸附法、(四)去离子法、(五)逆渗透法、反渗透法;(六)超过滤法、(七)蒸馏法、(八)消毒法、(九)生物化学法等,及最新颖的(十)正向渗透法、自然净化方法。
以上传统的处理污水方法,即使排放达标,对水资源也是浪费。如采用一般性技术,要将污水处理水质提高到可循环再利用的水平,流程繁冗,成本过高,造成中水回用技术普及程度不高。比如采用化学法适用于高浓度、高盐的废水,由于添加药剂造成化学残留和二次污染,所以化学法不仅处理成本高,而且致命的缺点是无法达标排放。生物法的缺点是处理装置占地面积大,对PH值和温度的要求高,在污水成分上有局限性。
现在用臭氧处理污水的技术得到专家们的青睐,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的,由于它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所以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可以降解水中多种杂质和杀灭多种致病菌、霉菌、病毒以及杀死诸如饰贝科软体动物幼虫(达98%)及水生物如剑水蚤、寡毛环节动物、水蚤轮虫等。
臭氧水处理之所以在世界上得到长足的发展,不只是由于其有效的去杂与杀菌能力,而且在于经它处理后在水中不产生二次污染(残毒),多余的臭氧也会较快分解为氧气而不似氯剂在水中形成氯氨、氯仿等致癌物质,因而被世界公认为最安全的消毒剂。
目前,臭氧发生器都是水上发生器,产生臭氧后,将臭氧通过增压,然后通过输送管道输送到水体内,与水混合。能耗高、噪音大,运营费用高。还可能造成臭氧泄露事件的发生。因此,臭氧处理实际上没能在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的推广。
发明人早期申请了的专利,专利号为ZL200610054528,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臭氧发生器,包括电抗器、调压变压器、高压变压器、高压硅堆空气开关、反应器、限流电阻、隔离开关、该发生器电源线的火线与一个电抗器的一端串联,该电抗器的另一端与调压变压器的一个输出端连接,电源线的零线与调压变压器的另一输入端连接诶,调压变压器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于高压变压器的两个输入端连接,高压变压器的以输出端与一个高压硅堆的负极、一个空气开关的一端、另一个电抗器的一端、反应器上的各板式电极的一端连接后接地,一个限流电阻的一端与一个电容器的一端串联后,一个限流电阻的另一端与高压变压器的另一输出端连接,电容器的另一端与格力开关的一端连接……。在反应器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当各板式电极和喷嘴电极在反应器中进行脉冲放电时,产生冲击波,强紫外线,高温、高压、空化流和大量自由基,由于空气或氧气喷射进板式电极和喷嘴电极之间(等离子体通道内),产生大量臭氧,在它们瞬间联合作用下,完成杀灭菌以及对有机物的降解,同时与现有的臭氧处理系统相比能够降低能耗和噪声。经过发明人的长期实践,该装置虽然通过增加电极对,能增加产臭氧的量,但是能耗较大,也就是说该装置还存在臭氧产生率较低的缺陷。
臭氧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要保证水中臭氧的浓度,使得臭氧和污水能够得到充分均匀的混合,目前臭氧都是直接增压后通入水中进行溶解得到臭氧水,再直接将臭氧水通入污水中,这样不能保证臭氧能与污水充分混合。这就不能更好的保证最后污水处理的质量。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找到一个污水处理系统,流程简单、无二次污染、能耗低、能达标排放循环利用、适用性强的污水处理系统。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合广泛推广、能耗低、安全、无毒、经济、流程简单的的电加工污水净化循环回用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优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优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14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