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防凸模型面石墨粗大的铸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179708.8 | 申请日: | 2014-04-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85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虹冈铸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C9/04 | 分类号: | B22C9/04;B22D27/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0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防 模型 石墨 粗大 铸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失模铸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防凸模型面石墨粗大的铸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消失模铸造过程中,受泡沫、施工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使得铸件表面比较粗糙,因此各个铸造厂家都会在精度要求较高的面上追加一定的加工余量,以便后续进行机加工处理,来获得型面精度较高的制品,就球铁凸模铸件来说,为了增大球铁凸模形面处的冷却速度,各铸造厂家都会在型面放置冷铁,然而对于底面存在立筋结构的模型,由于立筋结构厚大,大部分的热量会集中在加强筋结构处,导致此处的铁水的凝固较其他部位缓慢,在铁水未凝固时石墨一直在生长,这就导致先凝固的部位内的石墨已经停止生长,而此结构处的石墨会继续生长直至铁水完全凝固,虽然模型的型面上有部分加工余量,但冷铁只是保证了冷却加工量以内的组织结构处无缺陷,大部分的缺陷转移到铸件加工余量以下的部位,在后续加工过程中,粗大的石墨组织很容易被加工刀头剥落,在铸件上石墨剥落的位置形成一些针眼状的小孔,轻则需要对铸件进行焊接处理,重则导致铸件直接报废,给铸造厂家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长期以来,这种问题困扰着许多的铸造公司。
发明内容
根据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简便经济的预防凸模型面石墨粗大的铸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对模型加工量设计形式进行更改,在对模型进行加工制作时,将型面立筋范围内的型面结构处加工余量降低3mm,形成凹槽;在埋砂造型时,在型面的上端填埋15~20mm的树脂砂,再将间接冷铁放置在型面上的凹槽处。
所述凸模包括型面、立筋、凹槽,所述型面的底部设有立筋,所述型面上与立筋对应的位置设有凹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在原有的消失模铸造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即将立筋范围内的型面结构处加工量适当的减少,使型面上各个位置的铁水的冷却、石墨的生长达到同步,避免了局部型面石墨持续生长而使石墨粗大的情况,即便是加工完,型面也不会出现针眼状孔洞的缺陷,提高了铸件的品质;而且凹槽还为现场的生产起到了一个标记作用,使放置间接冷铁的位置可视化,便于生产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铸造方法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凸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2所示,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型面-1、立筋-2、凹槽-3。
实施例1
本发明通过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将模型的加工量设计形式进行更改,在对模型进行加工制作时,将型面1上立筋2范围内的结构处加工余量降低3mm,形成凹槽3,使放置冷铁的位置可视化,为现场的生产起到了一个标记作用;在埋砂造型时,在型面1的上端填埋15~20mm的树脂砂,再将冷铁4放置在型面上的凹槽处。
实施例2
凸模包括型面1、立筋2、凹槽3,在型面1的底部设置立筋2,在型面1上与立筋2对应位置的加工量适当的减少形成凹槽3,使型面1上各个位置的铁水的冷却、石墨的生长达到同步,避免了局部型面石墨持续增长使石墨粗大出现针眼状孔洞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虹冈铸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虹冈铸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97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芯工艺
- 下一篇:一种铸造用覆膜砂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