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蜂窝陶瓷载体快速冷却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79211.6 | 申请日: | 2014-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40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30 |
发明(设计)人: | 王磊;苏德虎;张汉浪;王秋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达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37/00 | 分类号: | B01J37/00;B01J32/00;F25D1/00 |
代理公司: |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2 | 代理人: | 赵卫康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湖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蜂窝 陶瓷 载体 快速 冷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蜂窝陶瓷载体快速冷却机。
背景技术
蜂窝陶瓷载体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结构似蜂窝形状的新型陶瓷产品,广泛使用在汽车尾气净化、工业尾气净化领域。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渐增加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空气污染日益严峻。蜂窝陶瓷载体因其在尾气净化领域的独特作用具有相当可观的发展前景。
蜂窝陶瓷载体在生产制造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要经过高温烧结过程,高温烧结过程一方面可脱除部分有机物添加剂,另一方面也是蜂窝陶瓷载体成型的关键步骤,另外,在蜂窝陶瓷载体应用于尾气催化净化器生产加工过程中,催化剂浆料涂覆在蜂窝陶瓷载体上后,也必须经过高温烧结,使催化剂浆料固定在蜂窝陶瓷载体的多孔结构表面,同时使催化剂主要组分形成活性晶型。然而,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过程中,由于蜂窝陶瓷载体本身是蓄热体,其在高温烧结后降温较慢,严重延误了下一工序的进行,影响了生产效率,尤其是在夏季,该问题更加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蜂窝陶瓷载体快速冷却机,实现对蜂窝陶瓷载体的快速冷却,缩短生产制作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蜂窝陶瓷载体快速冷却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风机室、将风机室与壳体外部连通的进风管和排风管以及与风机室连通的冷却室,所述风机室具有进风口、出风口和连通口,所述进风管通过进风口与风机室连通,所述排风管通过出风口与风机室连通,所述冷却室通过连通口与风机室连通,所述风机室内设有正压风机和负压风机,所述正压风机位于进风口和连通口之间,所述负压风机位于连通口和出风口之间,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与冷却室连通的冷却筒,蜂窝陶瓷载体定位在冷却筒上。正压风机工作,冷却风流经进风管、进风口和连通口进入冷却室对定位在冷却筒上的蜂窝陶瓷载体进行冷却,负压风机工作,冷却室中的冷却风流经连通口、出风口和排风管排出,冷却效率高。
改进的,所述正压风机和负压风机均设于连通口处。使得冷却风能快速进入冷却室,也能从冷却室快速排出。
改进的,所述冷却室设于壳体的上部,所述风机室设于壳体的下部,所述冷却室设为倒锥台状,所述连通口位于风机室的顶部,所述冷却室的下端与连通口连通。有利于风量集中,提高热交换效率。
改进的,所述冷却筒设于壳体的上壁,所述冷却筒设为倒锥台状。进一步有利于风量集中,提高热交换效率。
改进的,所述冷却筒横截面的内轮廓与蜂窝陶瓷载体横截面的外轮廓相同。保证蜂窝陶瓷载体与冷却室的密闭性,避免冷却风从冷却筒逸出。
改进的,所述进风管、排风管和每个冷却筒分别连接有感温元件。用于判断蜂窝陶瓷载体冷却后温度,判断冷却过程是否完成。
改进的,所述进风管连接有空气干燥机。有效免除空气中水份对热交换的影响。
改进的,所述进风管中设有电磁阀一,所述排风管中设有电磁阀二。调节风量。
改进的,快速冷却机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正压风机、负压风机、感温元件、空气干燥机、电磁阀一和电磁阀二均与控制单元电连接。通过控制单元进行调控,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
改进的,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上设有显示模块和操作模块,所述显示模块包括入口风温、出口风温和各个冷却筒温度,所述操作模块包括开启、关闭、暂停、风量调节、风速调节。
有益效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该发明蜂窝陶瓷载体快速冷却机,正压风机工作,冷却风流经进风管、进风口和连通口进入冷却室对定位在冷却筒上的蜂窝陶瓷载体进行冷却,负压风机工作,冷却室中的冷却风流经连通口、出风口和排风管排出,冷却效率高,实现对蜂窝陶瓷载体的快速冷却,缩短生产制作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蜂窝陶瓷载体快速冷却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达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达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92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