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Mn奥氏体系不锈钢及其钢板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75586.5 | 申请日: | 2010-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2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平田茂;池上雄二;山川和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冶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38/58 | 分类号: | C22C38/58;C21D8/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mn 奥氏体 不锈钢 及其 钢板 制造 方法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0年2月26日、申请号为201080009450.7、优先权日为2009年2月27日、发明名称为“高Mn奥氏体系不锈钢和服饰用金属部件”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易加工成服饰用的摁扣(ホック)或钮扣(ボタン)、挂钩(前カン)、和服式男呢绒大衣用的钩(トンビ)等这样的复杂的部件形状、且具有即使利用检针器进行断针检查也不会发生误检测的非磁性特性的高Mn奥氏体系不锈钢及由该不锈钢制造成的服饰用金属部件。
背景技术
服饰用的摁扣或钮扣、挂钩、和服式男呢绒大衣用的钩等金属部件不仅是功能性的,为了谋求与其他制品的差别化,也需要付与外观性(设计性、时尚性),服饰用的摁扣或钮扣、挂钩、和服式男呢绒大衣用的钩等金属部件经过冲压、整形等复杂的加工工序来制造。因此,作为这些部件的原料的金属材料需要能够经得住严苛加工的塑性加工性,以往,大多采用黄铜、铝合金等软质的材料。另外,部件相互间的接合、向布料的固定通常通过冲压的“铆接加工”来进行,从这个方面考虑,也要求是软质的材料。
但是,近年来,从重视安全性的方面考虑,引入了根据是否有磁性来辨别在制品中是否残留有缝制时折断的针的检针器,利用检针器进行严格的检查。由于这些检查在最终制品中进行,因此,是在安装摁扣或钮扣、挂钩等金属部件之后进行。由于由上述黄铜、铝合金等制造的金属部件的磁性较小,不会与断针混淆地被检测出,因此,在安装摁扣或钮扣、挂钩等金属部件之后进行检查不会对检查产生特别的障碍。
但是,由黄铜、铝合金等构成的金属部件在被塑料薄膜包装地搬运的途中,有时会产生由残留在布料中的染料等药品引起变色这样的不良情况,研究了将金属部件的材料改变为不会引起变色的金属原料、例如更换为不锈钢等。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活用强度比黄铜、铝合金等高的不锈钢的特性而将Ni-Cr系非磁性不锈钢应用于要求弹性的服饰用的金属部件。
但是,日本特开平08-269639号公报的Ni-Cr系非磁性不锈钢虽说是非磁性,但其导磁率为1.005左右,非磁性特性并不充分,因此,在应用于部件重量较大的挂钩、插槽(ソケット)等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检测器误检测。另外,该不锈钢通过实施冷轧来提高强度,并且,在用于付与弹性的固溶化热处理之后也是硬质的,因此,并不能说塑性加工性良好,而且,对于铆接加工,在通常的方法中也存在难以固定于布料这样的问题。因而,为了替代黄铜、铝合金等而采用不锈钢,需要谋求进一步提高非磁性特性并提高塑性加工性(软质化)。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5-154890号公报中,作为改善了加工性的非磁性不锈钢,提出了深拉等冲压成形用的Mn-Cr系奥氏体系不锈钢。但是,该不锈钢虽然在为了塑性加工之后也能够维持非磁性而进行了控制化学组成、奥氏体相的稳定度、层叠缺陷能量的生成指标等的成分设计,但是对得到的材料实施60%的冷轧后的导磁率为1.01~1.05左右,非磁性特性并不充分。
如上所述,软质且也能够充分地加工成复杂的服饰部件、且不会使检针器误动作的软质非磁性的不锈钢目前并不存在,强烈要求开发一种外观性较高的、具有能够进行复杂的塑性加工的优良的塑性加工性、并具有即使用于部件重量较大的服饰金属部件检针器也不会误检测的优良的非磁性特性的不锈钢。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以往技术所存在的上述各种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加工成钮扣或挂钩、插槽等服饰用的复杂形状部件、而且具有也能够充分应对这些加工品由检针器进行的严格检查的优良的非磁性特性的不锈钢。
本发明人为了谋求解决上述课题,在广阔的范围内调查了钢成分对导磁率和硬度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只要是Mn-Cr系不锈钢,就有可能得到以往的Ni-Cr系不锈钢无法达到的较小的导磁率。其原因在于,Mn、N是有助于减小导磁率的元素,但通过大量添加Mn,能够进一步增加N的固溶量。因此,发明人对于大量固溶有上述N的Mn-Cr系不锈钢更加详细地调查了钢成分对导磁率、硬度产生的影响。特别是,由于金属组织及其稳定性对导磁率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也考虑到整体的成分平衡进行了研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冶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冶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55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楼逃生机构
- 下一篇:一种钒钛灰铸铁及其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