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变电站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71703.0 | 申请日: | 2014-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44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李亦农;庞爱莉;张铭泽;仇成;秦旷宇;王世峻;余婕;袁智强;唐勇俊;顾辰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网上海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B1/2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林君如 |
地址: | 20000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变电站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电站,尤其是涉及一种复合变电站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变电站的功能大多比较单一。另外,对于适用于不同情况及场合的变电站,无法通过有效的网络进行相互串联,从而使得变电站的应用趋于最大化,因此,如何设计得到适用广泛的复合变电站系统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将不同变电站进行连接、方便进行线路检测维修的复合变电站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复合变电站系统,包括经电网连接的枢纽站、中心变电站、中间变电站及终端变电站,
所述的枢纽站一般设有4台主变压器,变压器采用半断路器接线,设置16-24回路的出线与中心变电站连接,
所述的中心变电站设有3-4台主变压器,采用双母线双分段接线从枢纽站或电厂受电,设置9-20回路的进出线与中间变电站或终端变电站连接,
所述的中间变电站全部或部分回路从中心变电站或其它变电站受电,采用双母线、双母线单分段、双母线双分段接线连接受电,设置6-12回进出线与中心变电站、其它变电站或终端变电站连接,
所述的终端变电站不向其它变电站传输电力,接线采用带有断路器线路的变压器。
所述的枢纽站为500kV变电站,采用的主变压器为双绕组变压器,该变压器的容量为750MVA-1500MVA。
所述的主变压器的容量优选750MVA,1000MVA,1200MVA或1500MVA。
所述的中心变电站为220kV变电站,采用的主变压器为三绕组变压器,该变压器的容量为180MVA-300MVA。
所述的主变压器的容量优选180MVA、240MVA、300MVA。
所述的中间变电站为220kV变电站,在中间变电站内设置三绕组或双绕组变压器。
所述的终端变电站为220kV变电站,在终端变电站内设置三绕组变压器。
所述的电网为大截面架空线和电缆构成的输电网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对于适用不同电压的变电站采用不同容量的主变压器;
(2)针对不同的变电站采用了不同的回路以及接线方式,保证了电流传输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枢纽站、2为中心变电站、3为中间变电站、4为终端变电站、5为大截面架空线、6为双绕组变压器、7为三绕组变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复合变电站系统,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经电网连接的枢纽站1、中心变电站2、中间变电站3及终端变电站4,其中使用的电网为大截面架空线5构成的电流输送网络。
枢纽站1为500kV变电站,设有4台主变压器,为双绕组变压器6,变压器的容量为750MVA-1500MVA。在本实施例中,双绕组变压器6的容量为750MVA,1000MVA,1200MVA或1500MVA。采用一个半断路器接线,设置16-24回路的出线与中心变电站连接。中心变电站2为220kV变电站,设有3-4台主变压器,本实施例中设有3台三绕组变压器7,变压器的容量为180MVA-300MVA。在本实施例中,主变压器的容量为180MVA、240MVA、300MVA。采用双母线双分段接线从枢纽站或电厂受电,设置9-20回路的进出线与中间变电站或终端变电站连接,中间变电站为220kV变电站,3全部或部分回路从中心变电站或其它变电站受电,采用双母线、双母线单分段、双母线双分段接线连接受电,设置6-12回进出线与中心变电站2、其它变电站3或终端变电站4连接。终端变电站4为220kV变电站,不向其它变电站传输电力,接线采用带有断路器线路的变压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网上海电力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网上海电力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17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