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V‑N微合金化高强韧大规格角钢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70653.4 | 申请日: | 2014-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15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发明(设计)人: | 冯运莉;宋卓斐;李杰;段宝美;胡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联合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12 | 分类号: | C22C38/12;B21B37/74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13103 | 代理人: | 张云和 |
地址: | 063009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金 强韧 规格 角钢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V-N微合金化高强韧大规格角钢及其生产方法,属热轧型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角钢广泛应用于钢结构中,而大规格角钢主要用于铁塔制造和建筑结构。当前,我国电力能源超高压、特高压输送线路建设项目蓬勃发展,到2020年为满足“全国联网、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需要,将在南北方向构建多个百万级特高压输电线路大通道,十二五规划提出“三纵三横一环网”的特高压网建设投资高达2700亿元。近十年,我国电力的需求量每年以10%~15%的速度在增长,这都为电力铁塔用角钢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要满足大量的多回路线路、特高电压与大截面导电线,必须发展电力杆塔结构的大型化,设计在电力杆塔上的载荷也将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大规格、高强度角钢来满足电力铁塔用角钢结构设计上的需求。
目前国内主要以20号以下的Q235、Q345和Q390热轧角钢作为电力铁塔用角钢,存在电力铁塔用角钢规格厚度偏小、强度及质量等级偏低等问题,使得建造特高压输电铁塔时不得不采用双拼或多拼组合角钢,带来角钢受力不均易破坏、螺栓连接施工难、加装填板安全差、加工安装费用大等一系列问题。为此,输电线路建设提出了使用大规格、大厚度、高强度、高等级角钢的要求,以取代小规格普通组合角钢的使用。
此外,我国目前使用的电力铁塔用角钢质量等级通常为A级和B级,所以电力铁塔用角钢在低温和天气恶劣的条件下容易发生断裂事故。而我国的北方和偏远山区气候变化又异常恶劣,对角钢的服役条件要求越来越苛刻,为了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对其低温冲击韧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出大规格、高强度和耐低温冲击角钢,以满足国家电网建设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已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V-N微合金化高强韧大规格角钢及其生产方法,通过优化成分及生产方法,获取超细晶铁素体加颗粒状或短棒状珠光体组织,并在铁素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着细小的碳氮化钒或氮化钒颗粒,提高了钢的强度和韧性,进而替代小规格普通组合角钢和强韧性匹配不好的角钢。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 V-N微合金化高强韧大规格角钢,其特征在于,化学成分按照重量百分比配比如下:C:0.14~0.20% ,Si:0.20~0.50%,Mn:1.30~1.55% ,P:≤0.020%, S:≤0.010%,N:0.009~0.016%,V:0.06~0.10%, Als: 0.015~0.030%,余量Fe。
进一步地,上述V-N微合金化高强韧大规格角钢,化学成分配比优选如下:C:0.14~0.18% ,Si:0.30~0.45%,Mn:1.35~1.55% ,P:≤0.020%, S:≤0.010%,N:0.010~0.016%,V:0.07~0.09%,Als: 0.020~0.026%,余量Fe。
进一步地,上述V-N微合金化高强韧大规格角钢,力学性能技术指标如下:
抗拉强度:Rm≥620MPa,
屈服强度:Rel≥485MPa,
伸 长 率:A≥20%,
冲击韧性:Akv≥20J(试验温度-40℃)。
一种V-N微合金化高强韧大规格角钢的生产方法,包括连铸工序、轧制工序、冷却工序,所述连铸工序的工艺参数控制如下:
钢水通过钢包底部的滑动水口注入中间包,开浇第一包中包温度控制在1545~1552℃,铸坯拉速为0.85~1.5m/min,出结晶器的铸坯尺寸为250*360*7750 mm;
所述轧制工序的工艺参数控制如下:将连铸所得矩形坯在加热炉中加热到1265~1275℃保温后进行粗轧和精轧,粗轧机的开轧温度控制在1050~1060℃,精轧机的终轧温度为820~850℃,单道次压下率大于20%;
所述冷却工序的工艺参数控制如下:轧后先采用雾化冷却,使角钢以大于25℃/s的冷速均匀快速的冷却到680~720℃,然后在以0.02~2℃/s的冷速冷却到450℃,然后空冷至室温。
进一步地,上述V-N微合金化高强韧大规格角钢的生产方法,其热轧角钢最终室温组织为超细铁素体+颗粒状或短棒状珠光体组织,铁素体晶粒尺寸为3~4μm;并在铁素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着细小的碳氮化钒或氮化钒颗粒,颗粒尺寸为2~20n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联合大学,未经河北联合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06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