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模组光斑叠加式汽车LED前照灯的近光光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69845.3 | 申请日: | 2014-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0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葛爱明;杜正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洪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10 | 分类号: | F21S8/10;F21V13/14;F21W101/02;F21W101/1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3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模 光斑 叠加 汽车 led 前照灯 光学系统 | ||
1.双模组光斑叠加式汽车LED前照灯的近光光学系统,包括形成15度斜线或台阶式截止线模组和形成水平截止线模组两个部分,15度斜线或台阶式截止线模组由白光LED模组Ⅰ(1)、多曲面椭球面反射器(2)、光阑板(3)和投光透镜(4)组成,形成水平截止线模组由多曲面两维非球面抛物面式反射器(5)、白光LED模组Ⅱ(6)和多椭球面聚焦反射器(7)组成,白光LED模组Ⅰ(1)的光源几何中心置于多曲面椭球面反射器(2)的第一焦点处,光阑板(3)置于多曲面椭球面反射器(2)的第二焦点附近,同时光阑板的(3)位于投光透镜(4)的前焦点附近,白光LED模组Ⅱ(6)的光源几何中心置于多椭球面聚焦反射器(7)的第一焦点处,两维非球面抛物面式反射器(5)的焦点位于多椭球面聚焦反射器(7)的第二焦点处,其特征在于:所述白光LED模组Ⅰ(1)发出的光经过多曲面椭球面反射器(2)的第一焦点处汇聚到第二焦点处,经过光阑板(3),让大部分的光进入投光透镜(4)投射出去照明,并且形成15°斜线或者台阶式的截止线;所述白光LED模组Ⅱ(6)发出的光经过多椭球面聚焦反射器(7)的第一焦点处汇聚到第二焦点处,再经过多曲面两维非球面抛物面式反射器(5)反射后投射出去,形成水平展宽带有水平截止线的较宽的光束,两部分光线合成形成LED汽车前照灯组合式近光灯照明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组光斑叠加式汽车LED前照灯的近光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白光LED模组Ⅰ(1)和白光LED模组Ⅱ(6)为若干颗大功率LED芯片COB封装的有设定阵列分布的白光LED光源模组,光源功率大小5-20W,白光LED光源模组Ⅰ(1)的发光面法向根据多曲面椭球面反射器(2)的特征可以平行于或者垂直于多曲面椭球面反射器(2)对称轴,白光LED光源模组Ⅱ(6)的发光面法线垂直于多椭球面聚焦反射器(7)对称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组光斑叠加式汽车LED前照灯的近光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椭球面反射器(2)的长度为20-100 mm,口径为30-150mm的,第一焦距为5-50mm,内表面采用高反射率镜面镀膜,反射率达到95%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组光斑叠加式汽车LED前照灯的近光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阑板(3)是15度斜刀口光阑板,或者15度斜线过度的台阶式刀口光阑板,刀口中心位于与主光线光轴相交,而且主光线光轴垂直于刀口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组光斑叠加式汽车LED前照灯的近光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投光透镜(4)的前焦点在多曲面椭球面反射器(2)的第二焦点附近并向前离焦1-8mm,投光透镜(4)的相对孔径等于或大于多曲面椭球面反射器(2)出射光束的相对孔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组光斑叠加式汽车LED前照灯的近光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椭球面聚焦反射器(7)由两个椭球面反射器组成,每个椭球面反射器第一焦点为10-50 mm,第二焦点为15-100mm,口径为25mm-141mm的半口径,长度为12.5mm-100mm,内表面采用高反射率镜面镀膜,反射率高达95%以上,两个椭球面反射器第一焦点连线的中点与白光LED模组Ⅱ(6)的几何中心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组光斑叠加式汽车LED前照灯的近光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曲面两维非球面抛物面式反射器(5)的焦点位于多椭球面聚焦反射器(7)的第二焦点处,多曲面两维非球面抛物面式反射器(5)的焦点为5-50mm,长度为5-50 mm,口径为(10-100)X(10-100)mm的方形或者矩形的半口径,内表面采用高反射率镜面镀膜,反射率达到95%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洪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洪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984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