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68138.2 | 申请日: | 2014-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0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刘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H01M4/58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负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极材料制造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的持续上升,全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传统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一方面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另一方面,它们的使用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人们迫切地需要开发可再生能源,以满足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且无污染的锂离子电池正是人们所寻求的新能源之一。目前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负极材料均是碳材料,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以及MCMB(中间相碳微球)等。这些碳负极具有充放电过程中电压稳定,循环性能好等优点。但是这些碳材料的生产工艺较为复杂,成本较高,每吨的价格在数万元以上。
生物质(农林业生产过程中除粮食、果实以外的秸秆、树木等木质纤维素(木质素)、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农林废弃物等物质)能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较为广泛的用途和良好的应用价值。如何将生物质合理地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生产,以降低碳材料的生产成本,提高电池的性能,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丞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在惰性气氛中将生物质于温度至少为350℃条件下热解至少为5s,得到热解碳粉,然后将热解碳粉粉碎得到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
优选的,所述生物质选自棉花秸秆、毛竹、核桃壳、树皮、木屑、玉米秸秆、甘蔗渣和稻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物。
优选的,所述热解温度为350~550℃,热解时间为5~50s。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质在热解之前还经过至少一次的酸洗、水洗和干燥的顺序处理步骤,酸洗是采用酸液洗涤3~6h,水洗是采用去离子水洗涤至pH为6~7,干燥温度为70~110℃,干燥时间为10~30h。
优选的,所述酸液选自HCl、HNO3、HF、H2SO4或H3PO4溶液,酸液的浓度为1~30wt%。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质在酸洗之前还经过破碎的处理步骤,破碎后生物质颗粒的粒径为40~60目。
优选的,所述热解碳粉粉碎后粒径大小为d50为12~20μm,dmax为40~50μm。
当生物质热解时,会产生大量的固体产物——热解炭粉,本发明通过控制生物质的热解条件,并进一步对其进行粉碎,便可得到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材料。本发明所用原料均为常见的生物质废弃物,来源广泛,价格便宜,热解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所得碳负极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容量密度可达300mAh/g,首次循环库伦效率高达92%,且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大于9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1)将棉花秸秆粉碎至40目,浸泡于5wt%的HCl溶液中6h酸洗,以除去其中的金属杂质,然后用去离子水洗涤、抽滤3次,至滤液pH为6,70℃烘箱中干燥24h。
2)氮气保护下,在流化床上对步骤1)所得棉花秸秆(粉)进行400℃热解20s,以分解其中的木质素、纤维素以及半纤维素(得到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产物,保留固体产物,下同),得到热解固体产物,其产率为45%,碳粉粒径<1mm。
3)对步骤2)中的碳粉进行球磨,球磨后粒径d50为15μm,dmax为40μm。
4)将制备的炭粉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对其进行充放电和循环性能测试:炭粉材料与导电剂、粘结剂按质量比8:1:1混合,涂在0.01mm铜箔上,制成电极片作为工作电极,金属锂作为对电极,电解液为EC与DMC的混合溶剂,二者的体积比为1:1,LiFP6作为电解质锂盐,浓度为1mol/L,所用隔膜为PP(Celgard2400),在氩气气氛手套箱中装配扣式电池,并对扣电进行充放电测试,电压范围为0.01~1.0V(vs Li+/Li),电流密度为0.1C(1C:2000mA/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81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陆交错环境下的桥梁钢箱梁吊装装置
- 下一篇:斜拉桥钢塔结合段安装用辅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