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168003.6 | 申请日: | 2014-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986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 发明(设计)人: | 张乐;李明丰;聂红;龙湘云;胡志海;刘学芬;刘清河;李大东;牛传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01J27/19 | 分类号: | B01J27/19;C10G45/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氢 催化剂 及其 应用 | ||
一种加氢催化剂,含有氧化硅‑氧化铝载体以及钴和钼加氢活性金属组分,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采用浸渍溶液浸渍载体,其中,所述浸渍溶液含有含钴化合物、含钼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和柠檬酸,所述溶液中以钴计的含钴化合物的浓度为0.01‑0.1g/mL,以钼计的含钼化合物的浓度为0.05‑0.4g/mL,以磷计的含磷化合物的浓度为0.005‑0.10g/mL,柠檬酸的浓度为0.05‑0.5g/mL,以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表征,所述浸渍溶液的λ≤1,λ为紫外‑可见光谱中517±10nm处谱峰与772±10nm处谱峰峰高的比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加氢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用。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各国对车用燃料的质量要求日益苛刻。此外,由于石油资源减少,原油性质变重变劣,炼厂不得不加工更为劣质的原油。因此,大幅降低柴油中杂质以及多环芳烃含量,显著改善柴油质量,已经成为炼油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加氢技术是降低油品杂质含量、改善油品质量的主要技术之一,其核心是加氢催化剂。钴-钼催化剂由于具有加氢脱硫性能好、氢耗低等特点,是常用的一类加氢催化剂。
加氢催化剂通常采用浸渍法制备,即用含有所需活性组分(如Ni、Mo、Co、W等)的溶液,浸渍某种载体,之后干燥、焙烧或不焙烧的方法。但是,现有技术更多关注是如何配置高浓度、高稳定性的浸渍溶液,以及在浸渍液中引入有机物等组分以实现对催化剂的加氢性能的改善。
CN96109048.0公开一种高金属浓度、高稳定性的含Mo、Ni(Co)P溶液及其配制方法,特别是一种用于催化剂制备的浸渍溶液的配制方法。该溶液含MoO3浓度45-80g/100mL,NiO浓度8-20g/100mL,CoO浓度0-15g/100mL。P/MoO3重量比为0.08-0.18。溶液pH为0-3.8。该溶液在室温下可稳定3年以上。
CN201010276669.5公开了一种浸渍液及采用该浸渍液制备催化剂的方法,所述浸渍液含有含VIB族金属的化合物、含VIII族金属的有机酸盐、无机酸和有机添加剂,其中,所述浸渍液中有机添加剂的浓度为1-150g/L,以化物计,含VIB族金属的化合物的浓度为100-1100g/L,含VIII族金属的有机酸盐的浓度为10-800g/L,无机酸的浓度为1-100g/L。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浸渍溶液制备加氢催化剂,其性能得到改善,特别是对重质芳烃的加氢催化活性明显提高。
CN201210452002.5公开了一种重整预加氢催化剂浸渍液的配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溶液含有Mo、Ni、Co、W、Mg、P和助剂,含有MoO3浓度10-16g/100mL,NiO浓度5-9g/100mL,CoO浓度3-5g/100mL,WO3浓度20-28g/100mL,MgO浓度0.5-2g/100mL,P/MoO3摩尔比0.3-0.5,助剂5-15g/100mL;其配制过程为:将磷酸水溶液加热至70-80℃,加入三氧化钼加热沸腾搅拌至溶解,将溶液冷却至70-80℃,缓慢加入碱式碳酸镍加热沸腾搅拌溶解,浓缩至所需体积,浓缩液降温冷却至室温,加入硝酸钴搅拌溶解,加入偏钨酸铵搅拌溶解,加入镁化合物搅拌溶解,加入助剂搅拌溶解,定容,得到浸渍液。
CN200710179765.6公开了一种加氢催化剂浸渍液组合物,该组合物含有加氢活性组分的前驱物、浸渍助剂和水,其中,所述浸渍助剂为与加氢活性组分的前驱物具有相近的pKa值且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和/或碳碳叁键的物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用浸渍液浸渍催化剂载体,干燥、焙烧,其中,所述浸渍液为本发明提供的加氢催化剂浸渍液组合物。采用该发明提供的加氢催化剂浸渍液组合物制备的加氢催化剂,在相同反应温度下,具有比现有技术制得的加氢催化剂更高的加氢活性和裂化活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80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