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缆假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66995.9 | 申请日: | 2014-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5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李超;徐艺;李有胜;刘小光;索进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超;徐艺;李有胜 |
主分类号: | H02G15/02 | 分类号: | H02G15/02;H02G15/0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王玉梅 |
地址: | 2113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敷设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电缆假接头。
背景技术
目前在高压或超高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的敷设过程中,为了减少金属护套感应电压的影响,一般采用电缆真接头实现长电缆交叉互联。随着地方规划的要求越来越严,架空线路下地改用电缆走线越来越普及,进而高压或超高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超高压电缆附件结构复杂,很难计算出附件内部的准确电场分布,且对现场安装敷设及现场环境的要求很高,因此电力电缆系统的事故也越来越频繁。从数据上看90%以上的电力电缆系统事故发生超高压电缆附件上,特别是电缆接头处,因此如能减少电力电缆真接头在系统中的使用数量便可降低电力电缆系统的事故率。
且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每增加一个真接头就会增加一定成本,同时,每段电缆长度需留足设计、测量、施工的误差裕度,以及做接头时的必要的预留长度,致使电缆余长浪费较大。所以在电力电缆系统中应尽量减少电缆接头的使用数量,从而降低电缆系统的投入成本。
因此如能减少超高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系统的接头使用数量,无论是从提高电缆系统的经济性还是降低电缆系统的事故率,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电缆敷设长度主要受到厂家生产最大盘长、运输条件、现场施工及金属护套感应电压等因素限制,特别是金属护套感应电压因素。设计规程对金属护套感应电压的限值有严格规定,因此电缆接头的数量又是无法任意减少的。要能够既保证电缆护套感应电压不超过规程值,又减少真接头使用数量,现有技术还不能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通过研制电缆假接头代替真接头,实现长电缆的交叉互联,以减少电缆护套感应电压影响,同时降低电缆敷设工程中电缆真接头需要投入的成本。
真接头是指两段独立电缆实现电气联接所采用的接头,长电缆通过真接头实施交叉互联,即可减少整循环段内的纵感应电压值。但是在实施交叉互联的同时,还要恢复原电缆的机电性能(主要是解决场强集中分布及绝缘的问题),以及防水问题。
本发明的电缆假接头是在不破坏电缆主绝缘层或轻微破坏主绝缘层的条件下,实现接头的交叉互联功能,以减小金属护套感应电压影响。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为:
一种电缆假接头,电缆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导体线芯、内半导电层、主绝缘层、外半导电层、半导电缓冲带、屏蔽护套以及外绝缘层;电缆假接头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对电缆需要设置接头的部位进行开剥,将外绝缘层、屏蔽护套以及半导电缓冲带破断开;外绝缘层的破断长度大于屏蔽护套的破断长度;
1.2)封闭屏蔽护套破断口:用半导电带从屏蔽护套破断口端部开始半叠绕包,直至绕包到外半导电层上;绕包后的半导电带呈锥体状;两锥体状半导电带之间利用绝缘带绕包,绕包后的绝缘带两端分别包覆在两侧锥体状半导电带端部上;
1.3)在破断口两侧的屏蔽护套上分别焊接一引出导线;两引出导线的另一端连接有同一个同轴线端子;此同轴线端子用于连接同轴电缆,并接入交叉互联箱;
1.4)制作外壳,外壳包括对接后可将电缆破断口及破断口两侧外绝缘层端部包围在内的绝缘材料壳以及绝缘材料壳内的金属壳;外壳上设有引出导线出口以及绝缘胶灌注口;金属壳的两个端部分别焊接破断口两侧的屏蔽护套,焊接处利用绝缘材料和防水材料密封;金属壳上,沿外壳周向设有绝缘间隔,绝缘间隔中填充有绝缘材料;
1.5)通过绝缘胶灌注口向外壳内灌注绝缘胶,然后对外壳进行密封。密封采用环氧泥、分段重叠拉链式热缩管、防水防火绝缘带等材料实现。
步骤1.1)中,电缆各层结构的破断长度视电压等级不同而定,外绝缘层破断长度约1750-2000mm,屏蔽护套破断长度约1100-1750mm,,半导缓冲带破断长度约700-1600mm;
步骤1.2)中,绕包后的半导电带呈10°-17°的椎体状;绕包在锥体状半导电带之间的绝缘带厚度约为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超;徐艺;李有胜,未经李超;徐艺;李有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69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