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获得大岩桐植株的组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65240.7 | 申请日: | 2014-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8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徐佳宁;刘钢;战春燕;王晓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316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获得 大岩桐 植株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一步即可快速获得大岩桐植株的组培方法,属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花卉苗木快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原产巴西,是苦苣苔科岩桐属多年生球根草本花卉,是一种春夏季节室内盆花,世界各地广泛栽培。但是由于大岩桐的花柱与花药不等高,不能自花授粉,种子繁殖成本高,难以保持原有的优良特性;而常规的块茎分割、枝插和叶插等方法繁殖系数低,耗时长,且成苗不齐,不适合大规模扩繁,因此组织培养就成为大岩桐快速繁殖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已有较多大岩桐组织培养成功的相关报道(见表1),但这些报道多采用单一的外植体和较复杂的培养基配方,需多次继代培养,并且其再生过程均为外植体先形成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再继代培养形成根,存在流程复杂,耗时长,成本高等缺陷。
表1大岩桐组织培养成功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需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和芽分化的过程和继代培养即可得到完整的大岩桐植株的方法,极大地简化了培养过程,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获得大岩桐植株的组培方法:采用带有两片叶片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培养,培养所用培养基为改良的MS培养基(MS+15g/L蔗糖+7g/L琼脂,pH=5.8;即:添加有15g/L蔗糖和7g/L琼脂的MS培养基);培养条件为:25℃,每天日照8h,光照强度120μmol·m-2·s-1,培养期间不需进行继代培养等操作,12周后即可得到完整的大岩桐组培植株。
所述培养基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向MS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15g/L的蔗糖,以及终浓度为7g/L的琼脂,混匀,即得。
所述MS培养基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培养基。
进一步地,所述培养基中还包括终浓度为0.1~0.5mg/L的NAA,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向MS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15g/L的蔗糖,终浓度为7g/L的琼脂,以及终浓度为0.1~0.5mg/L的NAA,混匀,即得。
本发明采用带有两片叶片的茎段为外植体,采用特定的培养基配方,不需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和芽分化的过程和继代培养即可得到完整的大岩桐植株,极大地简化了培养过程,降低了生产成本。
与现有技术中报道的组培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现有的组培技术采用的诱导培养基中添加有6-BA,是一种细胞分裂素,可使叶片等外植体退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上可分化出多个不定芽,之后人工将这些芽切下,放入继代培养基中生长,待长出叶片后,人工换入生根培养基中生根;其技术特点是:一个外植体最终可生产出多个完整的组培植株,但需要多次更换培养基,人力和物力成本都较高。而本发明的组培技术,一个外植体就产生一个完整的植株,但不需要多次更换培养基,人力和物力成本都较低。与扦插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势为:1、繁殖效率高,适合大规模扩繁:本发明只需带有两片叶的茎段为外植体即可培养得到完整的植株,一般大岩桐可移栽的组培苗有8~10片叶子,可切割产生4~5个外植体,通过培养即可产生4~5个完整植株,而若采用扦插技术,只能利用较大的叶片则只能得到一个完整植株。2、培养周期短,只需12周即可得到有8~10片叶子的组培苗,组培苗可直接进行下一次扩繁,且组培苗移栽后当年可开花;而采用扦插技术,则需选用生长健壮、发育中期的叶片,连同叶柄从基部采下,将叶片剪去一半,将叶柄斜插入湿沙基质中,盖上玻璃并遮阴,保持室温25℃和较高的空气湿度,插后20天叶柄基部产生愈合组织,待长出小苗后移入小盆。当年只形成小球茎,休眠后再由球茎上发出新芽,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翌年6月至7月开花。3、成活率高,本发明方法外植体培养成活率达98%以上,而采用扦插技术,其过程中受温湿度和基质清洁度影响较大,基质不洁可能导致扦插叶片腐烂,温湿度不宜易导致叶片干枯或腐烂,降低外植体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培养12周后不同培养基组培苗长势对比图,图中的数字与表2中的组别相对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 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大岩桐植株
方法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未经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52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