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精确测量吊索(杆)拱桥主拱肋挠度的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60000.8 | 申请日: | 2014-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405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15 |
发明(设计)人: | 刘世建;郝天之;唐洪泉;蒋国富;邱波;王海华;韦宗志;戴文远;李保军;余舟;桂涛锋;尹平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5/00 | 分类号: | G01M5/00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公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5104 | 代理人: | 杨立华 |
地址: | 530007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精确 测量 吊索 拱桥 主拱肋 挠度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上承式和中承式吊索(杆)拱桥荷载试验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精确测量吊索(杆)拱桥主拱肋挠度的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吊索(杆)类拱桥包括上承式和中承式拱桥,由主拱肋、横向联系和悬吊系统组成,主拱肋多数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悬吊系统采用高强钢绞线或精轧钢筋。此类桥型可以降低桥面高程、缩短两端引桥长度,当然仍然具有同传统的下承式拱桥一样的良好跨越性能,拱脚可直接布设在河道或峡谷两岸,中间不需要设置桥墩,尤其是跨越深谷,更突显其造价和技术上的优势。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跨径的上承式和中承式拱桥越来越多,在交通线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掌握这类桥梁技术状况、了解其承载能力,定期对其进行检测非常必要,而荷载试验是最直接的判断桥梁承载能力的检测方法,试验时主拱肋的挠度又是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之一,因此,主拱肋的挠度是荷载试验检测的必测参数。
测量结构挠度常用的仪器设备有全站仪、光电挠度仪、GPS系统、连通管水准仪、精密水准仪、位移计等。
上承式和中承式拱桥在等效设计荷载的试验荷载作用下,主拱肋的挠度一般不大,百米跨径的拱桥在10mm左右,因此,要求测量精度达到亚毫米级。目前主要使用全站仪和光电挠度仪进行测量,但是使用这两种仪器时,只能架设在桥址附近稳定、通视的地基上,由于桥梁较长,视距都较大,更主要是仪器精度以及测量误差导致不能到达亚毫米级,其测量数据对主拱肋变形趋势的定性判断尚可,但要较为准确对比计算值定量的分析还不够。使用GPS系统静态模式测量,测试时间较长,大多数情况下试验交通管制的时间不允许,更何况仪器精度也无法达到毫米级的要求。使用连通管水准仪测量,要求基准点和测点基本要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主拱肋是竖向弯曲结构,高差较大,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无法使用连通管水准仪测量其挠度。精密水准仪的测量精度可达0.01mm,满足测量要求,但是由于主拱肋大部分处于高空,坡度很陡,无法直接在拱圈上架设水准仪测量其挠度。位移计精度(可达0.005mm,甚至更高)同样也满足测量要求,但此类拱桥跨径和失高较大,更何况主拱肋正下方是桥面结构,试验时同样也有变形,不能搭设要求没有变形的测试支架来直接使用位移计测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精度较高的精确测量吊索(杆)拱桥主拱肋挠度的方法及其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精确测量吊索(杆)拱桥主拱肋挠度的方法,使用精密水准仪测量桥面在试验荷载作用下挠度Δ2,同时使用位移计测量桥面和主拱肋的相对挠度Δ1,再利用几何关系式Δ=Δ2-Δ1精确计算出主拱肋的挠度Δ。
上述精确测量吊索(杆)拱桥主拱肋挠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桥址附近稳定的地基上埋设方便水准测量的基准点;
<2>在主拱肋的测试截面悬吊一根钢绞线,钢绞线下端挂一重锤使钢绞线绷紧;在重锤侧面捆绑位移计,位移计指针抵触在水平牢固粘在桥面的钢垫板上,用以测量加载时桥面和主拱肋的相对挠度Δ1;
<3>在钢垫板上布设有桥面挠度观测点,使用精密水准仪,在试验加载分别前后按照二等水准测量标准,优先选用闭合路线从基准点引测,两次测量计算出其高程的变化量Δ2;
<4>根据几何关系,计算主拱肋试验加载时的挠度Δ=Δ2-Δ1。
钢绞线公称直径不大于5.0mm;重锤底部距桥面约15cm,重锤重量为悬吊钢绞线重量的8~12倍,且不小于5.0kg;钢垫板尺寸为15cm×25cm,厚度为5mm,长边平行桥横向安放。
钢绞线公称直径为3.0mm。
步骤<2>中,在桥面设置一个三脚架上,三脚架上端固定一个套夹,套夹内径比钢绞线直径大1.0mm,在离桥面1.0m左右的高度套住钢绞线。
精确测量吊索(杆)拱桥主拱肋与桥面相对挠度的装置,包括钢绞线、重锤、位移计,钢绞线下端挂重锤使钢绞线绷紧,重锤侧面捆绑位移计。
上述精确测量吊索(杆)拱桥主拱肋与桥面相对挠度的装置,还包括三脚架,三脚架上端固定一个套夹,套夹套住钢绞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未经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00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光学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手机联络圈系统及其构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