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甲壳素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410156349.4 | 申请日: | 2014-04-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34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 发明(设计)人: | 巫永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金有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75/04 | 分类号: | C08L75/04;C08L5/08;C08J5/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杨晞 |
| 地址: | 215312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壳素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甲壳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甲壳素薄膜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甲壳素是自然界罕见的带正电的阳性食物纤维,是一种十分丰富的天然资源,产量仅次于纤维素,估计自然界每年生物合成的甲壳素将近100亿吨。甲壳素经浓碱处理脱去其中的乙酰基就变成可溶性甲壳素,又称甲壳胺或壳聚糖。这种壳聚糖由于它的大分子结构中存在大量氨基,从而大大改善了甲壳素的溶解性和化学活性,因此使它在医疗、营养和保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由于它的分子结构中带有不饱和的阳离子基团,因而对带负电荷的各类有害物质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同样它也能清除人体内的“垃圾”,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由于甲壳素具有这种独特功能,它被欧美科学家誉为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同等重要的人体第六生命要素。
聚氨酯树脂作为一种具有高强度、抗撕裂、耐磨特性的高分子材料,具有无毒、无污染等优良性能。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阻燃聚氨酯树脂中添加有阻燃剂,在不影响聚氨酯性能下实现阻燃防火效果。
可以通过甲壳素应用到阻燃聚氨酯树脂中,发挥各自的优点,借以提高整体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提出一种甲壳素薄膜,该甲壳素薄膜具有良好的透气防水、阻燃防火且具有杀菌防霉、修补和吸附分解有害有机气体的功效。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甲壳素薄膜,包括阻燃聚氨酯树脂,及以阻燃聚氨酯树脂的质量计,8%~12%的可溶性甲壳素、1~2%的消光粉、0.4~0.6%的助剥剂、1~2%的流平剂,25~65%的溶剂。
优选的,甲壳素薄膜包括阻燃聚氨酯树脂,及以阻燃聚氨脂树脂的质量计,12%的可溶性甲壳素、1.5%的消光粉、0.5%的助剥剂、1.5%的流平剂、0.1~2%的催化剂、40%的溶剂。
优选的,溶剂为丁酮、甲苯、二甲基甲酰胺中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物。
优选的,催化剂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辛酸亚锡、二醋酸二丁锡中一种或至少2种的组合物。
优选的,消光粉为OK-412消光粉,流平剂为C1~10烷基改性聚有机硅氧烷,助剥剂为聚醚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
甲壳素是阳离子型天然聚合物,有良好的扼制细菌、霉菌、修补的作用,纯天然无副作用。甲壳素中富含氨基,需经过脱乙酰变成可溶性甲壳素才呈现出来,其氨基呈现强大的作用吸附分解有机类有害气体。甲壳素是高分子量物质,其分子量可达100万以上。分子量越高吸附能力越强,适合工业与环保领域。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制备上述甲壳素薄膜的方法,该方法得到的甲壳素薄膜具有良好的透气防水、阻燃防火且具有杀菌防霉、修补、吸附分解有害有机气体的功效。
一种制备上述甲壳素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阻燃聚氨酯树脂,及以阻燃聚氨酯树脂的质量计,8%~12%的甲壳素、1~2%的消光粉、0.4~0.6%的助剥剂、1~2%的流平剂、25~65%的溶剂充分混合形成胶水;
(2)将胶水涂布在涂层机台的基材上;
(3)对涂布基材干燥,溶剂挥发,得到薄膜。
优选的,步骤(1)中混合过程为在45~55℃水浴中充分搅拌混合。
优选的,涂布的涂布量为160~250g/m2,基材为离型纸。
优选的,步骤(3)所述干燥过程为将涂布基材以10~20m/min的速度通过60~150℃烘箱,步骤(3)薄膜厚度为25~45μm。
优选的,步骤(3)之后,还包括步骤(4)利用中心卷取机将薄膜和离型纸分离,卷取成卷。
本发明的甲壳素薄膜包含阻燃聚氨酯树脂、可溶性甲壳素、消光粉、助剥剂、流平剂。并通过对各原料组分的含量优化,该甲壳素薄膜具有透气防水、防火阻燃且具有杀菌防霉、修补、吸附有害有机气体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以下原料均为市售。
实施例1:本例的甲壳素薄膜包含阻燃聚氨酯树脂,及以阻燃聚氨酯树脂的质量计的如下组分:
该甲壳素薄膜采用以下方法制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金有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金有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563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