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交互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53167.1 | 申请日: | 2014-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70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杜琳;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 | 分类号: | G06F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柏杉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13 | 代理人: | 马敬,项京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互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信息交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互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穿戴式设备被人们提出,并逐渐被大家所接受。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指环等穿戴式设备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穿戴式设备通常具有贴合用户、小巧轻便、能耗较低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穿戴式设备通常交互能力较差。
申请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然、高效的交互方法和系统。
根据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交互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一第一波信号;
接收所述第一波信号以包括一用户身体的至少一部分为媒介传输后所对应的一第二波信号;
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波信号的信号特征判断所述用户身体是否与一物体相接触。
根据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交互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一发送装置,用于发送一第一波信号;
一接收装置,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波信号以包括一用户身体的至少一部分为媒介传输后所对应的一第二波信号;
一判断装置,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波信号的信号特征判断所述用户身体是否与一物体相接触。
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交互方法及系统,能够帮助用户自然、高效的完成信息交互过程,简化了交互过程,提高了交互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交互方法的流程图;
图1b是用户身体接触一物体前后第二波信号的波形对比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交互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交互方法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交互系统的模块结构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交互系统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块结构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交互系统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模块结构图;
图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交互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交互系统的硬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下述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步骤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另外,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术语仅用于区别不同步骤、设备或模块等,既不代表任何特定技术含义,也不表示它们之间的必然逻辑顺序。
本申请各实施例中,波信号是指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信号。其中,第一波信号、第二波信号中至少一种可以采用电磁波信号、声波信号等。同时,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而人体大约65%的成分是水,因此,超声波信息适于以人体为传输媒介进行传输。同时,超声波的频率在人类听力范围之外,因此,用户不会感知超声波信号的存在,对用户不会产生噪声影响。另外,发明人还发现,低于100MHz的电磁波也适于以人体为传输媒介进行传输,可以应用于本申请各实施例。
图1a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交互方法的流程图,所述交互方法可以在例如一交互系统上实现。如图1a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S120:发送一第一波信号;
S140:接收所述第一波信号以包括一用户身体的至少一部分为媒介传输后所对应的一第二波信号;
S160: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波信号的信号特征判断所述用户身体是否与一物体相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方法,发送所述第一波信号,并接收所述第一波信号以包括所述用户身体的至少一部分为媒介传输后所对应的所述第二波信号,所述第二波信号的信号特征会随所述用户身体是否与一物体接触而不同,从而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波信号的信号特征可以自然、高效的判断所述用户身体是否与所述物体相接触。
以下将详细说明所述步骤S120、S140和S160的功能。
S120:发送一第一波信号。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周期性的发送所述第一波信号,比如每秒发送一次所述第一波信号。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用户的触发发送所述第一波信号,比如响应于用户按下某个按键而发送所述第一波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531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梯导轨支撑座结构
- 下一篇:马达拉动式料带张力控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