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密闭氧化制备石墨烯纳米带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151849.9 | 申请日: | 2014-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163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 发明(设计)人: | 江桂斌;刘倩;程梦婷;王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C01B32/184 | 分类号: | C01B32/184;B01J3/03;B82Y40/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闭 氧化 制备 石墨 纳米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烯纳米带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聚四氟乙烯内衬反应釜内的密闭加压氧化反应快速制备石墨烯纳米带的方法。
技术背景
石墨烯是一种六边形蜂窝网状结构的碳原子单层二维的新型材料。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石墨烯的发现者A.K.Geim和K.S.Novoselov,更激发了学者们对石墨烯的研究热潮。但是,石墨烯这种二维平面结构容易产生褶皱、起伏等结构缺陷,从而影响其在不同领域应用中的性能。石墨烯纳米带(graphene nanoribbons)作为一种特殊形貌的石墨烯材料,不仅继承了石墨烯的许多优异性质,如超大的比表面积、高杨氏模量和拉伸强度、良好的导热性等,而且由于石墨烯纳米带特殊的边缘限域效应和规整的形状结构,从而具有比普通石墨烯材料更加灵活可控的电学、磁学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更大的价值,使其成为继碳纳米管之后被广泛关注的一类准一维碳基纳米材料。
目前,制备石墨烯纳米带的方法已有一些文献报道,其中最常用的为切割碳纳米管法(J.M.Tour et al.,Nature,2009,458,872-876)。该方法主要步骤为:首先将碳纳米管浸泡在浓硫酸中预氧化1~12小时,再加入高锰酸钾室温搅拌1小时,然后加热至55℃反应30分钟,再升温到65℃继续反应至完全。在反应过程中,须用比色法监测反应进度。产物经超声、洗涤后得到石墨烯纳米带。但此方法步骤较繁琐,整个过程反应时间较长,且产率较低。
另有一些学者将此步骤简化为直接在浓硫酸中用高锰酸钾在55~80℃氧化2~5小时,也能制得石墨烯纳米带(如发明专利申请号201210104388.0;201010106900.5),但这些方法均是在敞开容器中进行,反应效率低,产率较低。此外,还可通过水蒸气刻蚀碳纳米管法制备石墨烯纳米带(如发明专利申请号201210084629.X),但反应需在高温下进行,且反应时间较长。
本发明使用密闭的聚四氟乙烯内衬反应釜作为反应容器,通过加压氧化反应,高效切割多壁碳纳米管获得石墨烯纳米带,提高了反应效率和产率。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步骤少、耗时短、产率高、绿色安全、产物质量好等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快速高效制备高品质石墨烯纳米带的方法,该方法步骤少,耗时短,产物结构缺陷少,产率高,解决了常规制备方法中存在的步骤繁琐、耗时耗能、产率低等缺点。
在常规制备方法中,由于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导致物料如高锰酸钾的大量损失(表现为紫红色烟雾)。本发明的关键之处在于采用了密闭氧化的方式,一方面可防止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外逸,从而使反应处在一个加压的状态下进行,有效提高了碳纳米管氧化切割的效率,提高反应产率,缩短反应时间;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防止反应过程中物料的损失。此外,密闭反应釜的使用也可使整个制备过程更加安全简便,克服了浓硫酸、高锰酸钾等试剂带来的危险性。
本发明石墨烯纳米带的制备步骤如下:将高锰酸钾、多壁碳纳米管和浓硫酸放入一种夹套反应釜内,该反应釜包括了不锈钢釜体、釜盖和聚四氟乙烯内衬,釜盖上带有螺钉,可通过拧紧螺钉使聚四氟乙烯内衬密闭;将反应物在反应釜内混匀后拧紧釜盖,加热至60~70℃恒温反应3小时,然后取出反应液超声振荡,得到形貌均一、小尺寸、厚度薄的石墨烯纳米带,最后向产物中加入过氧化氢还原锰离子,再依次用盐酸和水洗涤至中性,室温晾干。
优选的,所述的多壁碳纳米管原料为单质C,原料多壁碳纳米管的质量分数大于95%且内径大于50nm;
优选的,所加入的高锰酸钾和多壁碳纳米管的质量比为5:1。
优选的,所加入浓硫酸的体积与聚四氟乙烯内衬的容积比为75:100,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8%;
优选的,所加入多壁碳纳米管和浓硫酸的质量体积比为1:1mg/mL。
优选的,反应温度为70℃;
优选的,超声的功率为600W,超声时间为20min。
优选的,洗涤所用的过氧化氢浓度为30%,过氧化氢与反应溶液的体积比为1: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518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石墨烯微片‑金刚石复合物的合成方法
- 下一篇:立方氮化硼单晶提纯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