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垃圾分拣设备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40062.2 | 申请日: | 2014-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4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袁艺东;陈建湘;杨友强;方勇;李帅;张卓;刘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朗坤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7B13/00 | 分类号: | B07B1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郭燕;彭家恩 |
地址: | 518036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分拣 设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垃圾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分拣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厨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大,餐厨垃圾的处理已成为我国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障碍。特别是在连续出现三聚氰胺、瘦肉精和地沟油等事件后,国家已将餐厨垃圾处理上升为重大食品安全项目,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各地尽快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要求通过开展试点,探索适宜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工艺路线及管理模式,提高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通过各项措施严厉打击非法收购和处置行为,杜绝餐厨垃圾再次流回餐桌,通过有效途径使餐厨垃圾最大程度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在此背景下,全国很多单位开展了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研究和实践,并开发了餐厨垃圾厌氧发酵、餐厨垃圾饲料化、餐厨垃圾堆肥等资源化利用处理工艺路线。餐厨垃圾成分复杂、杂质多,多数为塑料袋包裹,常含有塑料袋、塑料瓶、长条带等塑料杂质,餐厨垃圾无论采用哪种资源化利用处理工艺路线,都需要对杂质进行分选,将无用的杂质特别是塑料袋去除,以进行资源化利用。
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开展厨余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但分类收集工作进展缓慢。由于厨余垃圾中含有大量塑料袋,使得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分拣困难,在厨余垃圾厌氧系统中塑料袋的分拣去除是不可缺少的一段工艺,因此将塑料袋、长条带等分拣出来是系统处理的关键。但是目前厨余垃圾分拣设备中并无成熟设备,多数采用餐厨垃圾中滚筒筛简单筛分然后破碎,或用锤式破碎机将塑料袋和餐厨垃圾一起破碎,如此造成物料含有大量塑料碎片影响厌氧;也有采用水选工艺将塑料袋提取,但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资源。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垃圾分拣设备及方法,以实现厨余垃圾的分拣。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垃圾分拣设备,包括:储料腔、隔离装置、刺破装置和动力装置。其中,
储料腔顶部开有用于投放垃圾的入料口,储料腔开设有用于排放块状的第一垃圾的第一出料口和具有缠绕性的第二垃圾的第二出料口;
刺破装置置于储料腔内的底部,刺破装置顶部布置有多个具有硬度的条状缠绕件,缠绕件用于缠绕第二垃圾;
隔离装置置于储料腔内,覆盖在刺破装置上,隔离装置上开有与多个缠绕件相配合的多个通孔;多个缠绕件分别可活动穿过多个通孔;
动力装置4用于驱动刺破装置和隔离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垃圾分拣方法,一个垃圾分拣周期包括:缠绕阶段、第一排放阶段和第二排放阶段。
在缠绕阶段,刺破装置的缠绕件穿过隔离装置的通孔,刺破装置和隔离装置转动,缠绕件穿刺和缠绕投入的垃圾,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投入的第一垃圾向储料腔四周散开;
在第一排放阶段,刺破装置和隔离装置在第一动力装置的驱动下转动,开启第一出料口,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第一垃圾从第一出料口排出;第二垃圾缠绕在缠绕件上;
在第二排放阶段,缠绕件收缩至隔离装置的通孔内,第二垃圾在隔离装置的隔离下从缠绕件上脱离;开启第二出料口,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脱落的第二垃圾从第二出料口排出。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垃圾分拣设备,由于储料腔内包括刺破装置,因此能够将储料腔内的第二垃圾刺穿并保留在缠绕件上;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第一垃圾从第一出料口排出;第二垃圾在隔离装置的作用下,脱离缠绕件,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从第二出料口排出。从而实现第一垃圾和第二垃圾的分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垃圾分拣设备轴侧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刺破装置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隔离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隔离装置与空心轴连接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动力装置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垃圾分拣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文件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顶部、底部”通常是指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顶部、底部;“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朗坤环保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朗坤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400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再现设备和再现方法
- 下一篇:一种消除混响的方法、装置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