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川芎嗪与微泡联合低频超声辐照治疗血管再狭窄的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38199.4 | 申请日: | 2014-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48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计晓娟;耿化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41/00 | 分类号: | A61K41/00;A61K31/4965;A61K9/127;A61K9/10;A61P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刘佳 |
地址: | 40001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川芎 联合 低频 超声 辐照 治疗 血管 狭窄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川芎嗪的新用途,即是川芎嗪与微泡联合低频超声辐照治疗血管再狭窄的用途。
背景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从当初的球囊时代进入目前的支架时代,成功的打开血管,给缺血心脏带来血运重建,免受冠状动脉搭桥术,大大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几率。尽管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成熟和治疗器械的改进,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不断扩大,手术成功率也不断提高,但是介入治疗仍然存在无法摒除的弱点,术后再狭窄(RS)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严重制约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研究RS的发生机理是治疗与防治RS的关键。
川芎嗪是从中药川芎中分离的一种生物碱,即四甲基吡嗪。无色针状结晶,具有特殊异臭,有吸湿性,易升华,为治疗血栓等疾病的一种新型药物.有对抗肾上腺素和氯化钾引起家兔离体动脉收缩的作用。能明显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动脉压及冠脉阻力。有增进微循环的作用。能抑制ADP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对大鼠静脉分路血栓有抑制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和冠心病心绞痛取得较肯定的疗效。
本发明人意外发现,将川芎嗪与微泡混合静肪注射,再联合低频超声辐照,川芎嗪可降低内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靶向微泡破裂介导的局部药物释放可增加靶区川芎嗪浓度,干预后内皮VEGF表达减少更为显著,内膜增生减轻更明显。川芎嗪通过下调VEGF表达促进内皮修复和抑制内膜增生,从而减轻了内膜增生。本发明人发现川芎嗪微泡联合低频超声辐照后VEGF减少最显著,内膜增生程度低,可有效防治平滑肌细胞增生或血管重塑导致的血管再狭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川芎嗪联合微泡与超声辐照治疗平滑肌细胞增生或 血管重塑导致的血管再狭窄的用途。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如下实施方案。
在一实施方案中,提供了一种川芎嗪在制造治疗血管再狭窄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川芎嗪与微泡混合静脉注射,并联合低频超声辐照。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应用,所述血管再狭窄为平滑肌细胞增生或血管重塑导致的血管再狭窄。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应用,所述川芎嗪与微泡混合静脉注射是将川芎嗪与微泡制成混悬液,静脉注射,也即川芎嗪微泡混悬液注射液,其中,川芎嗪与微泡的重量比为:(1~2:25~50),其中,所述微泡为脂质体微泡。
本发明的应用或用途,所述川芎嗪的有效治疗量为30~80mg,优选有效治疗剂量40~80mg。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应用,所述混悬液由以下方法制得,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脂质体微泡的制备,将卵磷脂与胆固醇按质量比3:1混合,用乙醚溶解,蒸发除尽乙醚成膜,加入5~10mlPH值为7.4、浓度为0.01M/L的PBS缓冲液(即磷酸缓冲液),磁力搅拌器洗脱干膜,洗脱液倒入50ml小烧杯,加入两滴司班80、聚乙二醇、葡聚糖,匀速搅拌,6000r/min机械震荡仪震荡10s,再以氮气置换出其中的空气,进行充分振荡至成膜材料充分溶解分散,至溶液充分分散形成稳定体系,得到脂质微泡溶液。
2)川芎嗪溶液制备,川芎嗪与PBS缓冲液混合,制备出1mg/ml的单纯川芎嗪PBS溶液。
3)制备川芎嗪微泡混悬液
将步骤1)的脂质微泡溶液离心,取下层乳白色沉淀与步骤2)的川芎嗪PBS溶液混合制备成1mg/ml的川芎嗪微泡混悬液。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聚乙二醇与卵磷脂体质量比4:1,葡聚糖与卵磷脂体质量比7:10。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步骤1)中,卵磷脂胆固醇占0.1~5%重量百分比,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3:1,聚乙二醇4000占5~10%重量百分比,葡聚糖占1~2.5%重量百分比,司班80占0.01~1%重量百分比,PBS缓冲液占85~94%重量百分比。重量百分比是指占包括缓冲液在内的所有成膜材料总量的百分比。
有益效果∶川芎嗪、微泡与超声辐照三者联合治疗平滑肌细胞增生或血管重塑导致的血管再狭窄产生协同作用,提高川芎嗪的疗效,三者联合使川芎嗪的疗效比单用川芎嗪更好,更强,更高。
附图说明
图1各试验组的髂动脉形态学改变(HE染色,×40),1A、1B、1C、1D、1E、1F分别代表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微泡联合川芎嗪低频超声辐照组、单纯川芎嗪组、单纯低频超声辐照组、微泡联合低频超声辐照组的髂动脉形态学改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未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381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细胞分离方法
- 下一篇:麻醉机及用于其的无刷直流电机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