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干旱区川芒根状茎无性繁殖育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37535.3 | 申请日: | 2014-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5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李芳兰;孙素静;包维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赛恩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2 | 代理人: | 高利丹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旱区 根状茎 无性繁殖 育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旱区退化灌草生态系统植被恢复重建技术及灌草幼苗繁育技术,具体涉及干旱区川芒种群繁殖、更新促进技术和方法,属于生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干旱区指属于干旱气候的地区,年降雨量在500mm以下地区,其中,0.03<干燥度<0.20为干旱区,干燥度>0.20为半干旱区,通常本领域所说的干旱区泛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地球上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面积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地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阔,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二分之一。这些干旱区主要特征是:降水量少,时空分配不均、变率很大,蒸发量可达降水量的3.5倍以上,导致气候和土壤干旱,水分有效性低是限制了植物生长和生存。干旱区植被以旱生草类和灌木为主。目前干旱地区突出问题是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而干旱的气候与土壤环境是制约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关键。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局部干旱化会导致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面临更加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和植被退化。因此,促进干旱区关键乡土植物种群幼苗定居,提高植被覆盖率,减缓水土流失是其裸地或荒坡植被恢复与重建最重要途径。
川芒(MiscamthusszechuanesisKeng),禾本科,芒属,多年生草本,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干热河谷、干旱河谷等典型干旱区的沟谷和河岸两侧,是局部灌草植物群落建群。该物种具有横向延伸的根状茎,并且交错形成网络,在地表以下20~40cm土层形成较强根状茎层,抗逆性强,具有很强的保土、保水能力。因此可用于这些地区的边坡、裸地以及荒坡植被,用于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程中。
但是,由于干旱区气候严酷而多变、水热环境不稳定,植物有性繁殖对种子萌发时机与萌发条件的要求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难以满足。然而,对干旱贫瘠环境的长期适应,川芒具有性繁殖和无性两种繁殖策略。我们的实验研究发现,在自然分布区,川芒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种子败育,粒小、活力低等特点,因而种子萌发率不到0.1%。可见,干旱区的川芒通过种子有性繁殖产生幼苗基本无法实现。然而根状茎繁殖在川芒生活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干旱环境限制,幼苗死亡率高,因此川芒种群扩展受限,在干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重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
因此,亟需根据目前干旱区生态系统退化的实际情况,考虑区域气候与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点,掌握川芒生长、无性繁殖特征以及对水分胁迫的反应规律,选择川芒根状茎,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根状茎移栽,并结合而人工调控土壤湿度,促进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和定居,通过无性繁殖手段促进川芒种群更新,最终实现加速干旱区裸地或者退化灌草植被恢复与重建目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川芒在干旱区域的有性繁殖困难、无性繁殖幼苗存活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干旱区川芒根状茎无性繁殖育苗方法,利用了川芒横向分布的根状茎发育成新幼株的无性繁殖特征。在遵循干旱自然条件下川芒繁殖与生长,以及正确识别限制川芒种群更新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移栽根状茎,进行川芒幼苗繁育,并结合人为调控土壤水分的时空格局,促进干旱环境中川芒种群更新与扩张,从而提高干旱区裸地或者退化灌草植被覆盖度,减缓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系统退化。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干旱区川芒根状茎无性繁殖育苗方法,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1)采集灌木林下0~20cm土壤层中肥沃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为16.3~18.5 g·kg-1,pH 5~6,容重1.0~1.1 g·cm-3,全氮1.1~2.3 g·kg-1,有效磷8.2~9.7 mg·kg-1,速效钾70~91mg·kg-1,混合均匀,构建土层厚度为25~35cm的苗床;
(2)在川芒根状茎萌发前的阶段,挖取自然环境中川芒集中区的根状茎;
(3)选择直径为0.3~0.7cm、生长健壮的1龄根状茎,每个芽原基两侧4~5cm处切断,获得长8~10cm的根状茎小段,然后以15cm的间距水平栽种于苗床,栽种深度8~10cm;
(4)栽种完毕后,在苗床上覆盖保墒保温的透明塑料薄膜,待根状茎萌发、出苗,出现2~3枚叶片后移去薄膜,变为露天苗床,待6~8枚叶片出现时,即可移出苗床栽种于干旱区,育苗期间维持苗床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在7~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375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制暖及照明的手套
- 下一篇:一种HZSM-5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