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二自由度腕关节康复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32956.7 | 申请日: | 2014-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83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黄心汉;黄明;温月;涂细凯;袁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H1/02 | 分类号: | A61H1/02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廖盈春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自由度 腕关节 康复 机器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一种便携式二自由度腕关节康复训练机器人,特别适用于中风病人早期腕关节康复训练。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伴随老龄化过程中的健康问题,生理机能衰退导致四肢的灵活性不断下降,而在老龄人群中,脑中风作为严重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疾病会引发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丧失,即偏瘫。而上肢偏瘫更是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目前,临床上对偏瘫患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治疗师的一对一的徒手训练,费时费力的同时也缺乏量化且客观的评价。针对康复训练过程的问题,安全、定量可进行重复训练的机器人辅助训练技术应运而生。研究表明,康复机器人的辅助训练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的重建和康复是有益的。
目前,对于上肢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国外的辅助康复治疗机器人设备已有很多;而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也已展开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CN103417361A中公开的一种二自由度上肢康复机器人,CN103340734A中公开的三自由度脑卒中早期上肢康复机器人,CN103083156A中公开的一种三自由度混联上肢康复机器人,但现有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结构复杂、质量大,使用不便;(2)成本高,价格昂贵;(3)主体驱动刚性大、柔性差,这是造成上肢康复机器人难以面向患者家庭普及的根本原因。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自重小、成本低、柔顺性大的便携式二自由度腕关节康复机器人,并能够以结构紧凑、便于操控的方式实现中风病人腕关节俯仰及摇摆康复训练。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提供了便携式二自由度腕关节康复机器人,包括用于穿戴在人体小臂外侧的手臂架[1]、用于穿戴在人体手背处的手背架[2]、以及用于联接所述手臂架[1]和手背架[2]的二自由度驱动机构,其中:
所述二自由度驱动机构包括滑动机构、气动肌肉机构、旋转关节[22]、主动连杆[23]以及从动连杆[24];
所述气动肌肉机构滑动设置于所述滑动机构的上部,所述旋转关节[22]滑动设置于所述滑动机构的一侧;
所述主动连杆[23]一端与所述旋转关节[22]输出旋转轴相连,另一端与手背架[2]相连,所述从动连杆[24]一端与所述滑动机构的另一侧相连,另一端与手背架[2]相连;
所述气动肌肉机构通过闸线[29,30]与所述旋转关节[22]相连构成传动机构,并驱动旋转关节[22]在滑动机构上来回运动,从而通过所述主动连杆[23]、从动连杆[24]带动手背架[2]实现绕腕关节的俯仰运动;
所述二自由度驱动机构还包括中心立柱[6]、弧形齿条[5]、圆柱齿轮[28]、导轨[4];
所述中心立柱[6]、弧形齿条[5]、圆柱齿轮[28]、导轨[4]依次固定在所述手背架[2]的上侧;
所述滑动机构前部通过销轴[7]紧固于所述中心立柱[6]的上部,后部支撑于导轨[4]上;
所述滑动机构上设置有电机[27],所述圆柱齿轮[28]通过与所述电机[27]输出轴相连,并与所述弧形齿条[5]啮合构成传动机构,从而带动滑动机构和气动肌肉机构以销轴[7]为轴沿着弧形齿条[5]做来回运动,从而通过主动连杆[23]、从动连杆[24]带动手背架[2]实现腕关节的摇摆运动。
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滑动平台[3],4根直线滑轨[8,9,10,11]、4个滑块[12,13,14,15],滑块[12,13,14,15]分别与所述直线滑轨[8,9,10,11]配套,用于固定支持滑动的部件;所述直线滑轨中2根[10,11]分别固定于滑动平台[3]两侧面,用于支持旋转关节[22]和从动连杆[24]的滑动,另2根[8,9]间隔一定距离并行固定在滑动平台顶面,用于支持气动肌肉机构的滑动;
所述气动肌肉机构包括2根气动肌肉[25,26],2块L形气动肌肉连接板[20,21],前端连接板[16],后端连接板[17];
所述2块L形气动肌肉连接板[20,21]分别与滑动平台[3]顶面的2滑块[12,13]相连;
所述前、后端连接板[16,17]分别固定于滑动平台[3]前后两端面;
所述2根气动肌肉[25,26]开口端与所述后端连接板[17]相连,气动肌肉[25,26]封闭端分别与所述2块L形气动肌肉连接板[20,21]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329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