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脾运失健型小儿厌食的中药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32579.7 | 申请日: | 2014-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56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房有福;张红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房有福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 | 分类号: | A61K36/899;A61P1/14 |
代理公司: | 济南智圆行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31 | 代理人: | 刘尔才 |
地址: | 2625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脾运失健型 小儿 厌食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脾运失健型小儿厌食的中药。
背景技术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低下,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多因小儿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过食肥甘、生冷杂物,喂养不当或久病后中气未复所致。小儿厌食症直接影响其身体和智力发育。古代文献中无脾运失健型小儿厌食的病名,而其中的“恶食”、“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等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病程长者,可出现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等症状,对患儿有不良影响,故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但往往西药治疗疗效差,副作用大,治疗效果不满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有效率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脾运失健型小儿厌食的中药。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中医药理论,利用中药独特的药性,采用野木耳菜、樱桃叶、梧桐子、棒棒草、乌金草、橙皮、刘寄奴、番石榴果、白术、枸杞子、桔核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经过加工制成。
制备本发明中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野木耳菜50-70份、樱桃叶20-30份、梧桐子20-30份、棒棒草15-25份、乌金草15-25份、橙皮10-20份、刘寄奴10-20份、番石榴果10-20份、白术10-20份、枸杞子10-20份、桔核10-20份。
本发明中药原料药的最佳重量份为:野木耳菜60份、樱桃叶25份、梧桐子25份、棒棒草20份、乌金草20份、橙皮15份、刘寄奴15份、番石榴果15份、白术15份、枸杞子15份、桔核15份。
本发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下:
野木耳菜:微苦、辛、平。清热解毒,调和脾胃。用于感冒、肠炎、痢疾,口腔炎症,消化不良等症。
樱桃叶:甘、温。归肝、脾、肺经。温中健脾,止咳止血,解毒杀虫。临床用于胃寒食积,腹泻,咳嗽,吐血,疮疡肿痈,蛇虫咬伤,阴道滴虫等症。
梧桐子:甘、平。归心、肺、胃经。顺气和胃,健脾消食,止血。用于胃脘疼痛,伤食腹泻,疝气,须发早白,小儿口疮等症。
棒棒草:甘、苦、微温。补肺健脾、养阴生津。用于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自汗,疲惫乏力,口干等症。
乌金草:甘、微苦、平。归心、肝经。平肝阳,养心安神,养血调经,用于头晕,神经衰弱,高血压病,贫血,月经不调等症。
橙皮:辛、苦、温。归脾、肺经。行气健脾,降逆化痰。临床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痰壅气逆之咳嗽痰多,胸隔满闷,梅核气等症。
刘寄奴:辛、苦、温。归心、肝、脾经。破瘀痛经,止血消肿,消食化积。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尽,跌打损伤,风湿痹痛,便血,烫伤,食积腹痛等症。
番石榴果:甘、涩、平。健脾消积,涩肠止泻。临床用于食积饱胀,疳积,腹泻,痢疾,脱肛,血崩等症。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脾虚水停,而为痰饮、水肿、小便不利,胎动不安等。
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补肝肾,明目。用于肝肾不足,腰酸遗精,头晕目眩,视力减退,消渴等。
桔核:平、苦,归肝、肾经。理气、散结、止痛。用于小肠疝气,睾丸肿痛,乳痈肿痛。
小儿厌食应首先寻找厌食病因,治疗原发病极为重要,改善饮食习惯、生活规律、纠正过分溺爱等。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引起,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幼科发挥》亦说:“重在助运,贵在中和”。将运脾作为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大法。本发明中野木耳菜清热解毒、调和脾胃,为君药,樱桃叶温中健脾,梧桐子顺气和胃、健脾消食,为臣药,棒棒草补肺健脾、养阴生津,乌金草养心安神,橙皮行气健脾,刘寄奴消食化积,番石榴果健脾消积,白术补气健脾,枸杞子补肝肾,桔核理气、止痛。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对脾运失健型小儿厌食具有独特的疗效,诸药共奏调和脾胃,温中健脾,消食导滞,行气止痛之功效,达到治疗脾运失健型小儿厌食的目的。
本发明中药于2009年至2013年临床观察脾运失健型小儿厌食57例患者,临床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57例患者中,年龄1-8岁,病程多在3个月到2年,平均年龄4.1岁。
2、诊断标准
参照《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中的诊断依据进行临床诊断:
2.1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
2.2 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房有福,未经房有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325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