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TaVCN硬质纳米结构薄膜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31115.4 | 申请日: | 2014-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4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喻利花;许俊华;黄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14/06 | 分类号: | C23C14/06;C23C14/3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tavcn 硬质 纳米 结构 薄膜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涂层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TaVCN硬质纳米结构薄膜及制备方法,属于陶瓷涂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加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干式切削等加工方式的出现,除了要求涂层具有普通切削刀具涂层应有的高硬度、优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外,更需要涂层具有优良的摩擦磨损性能。然而,现有的刀具涂层虽然具有较高硬度,但它们的摩擦磨损性能都不理想,无法满足要求。氮化钽(TaN)薄膜具有高熔点、高硬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异性能,可广泛用于集成电路构件、医学领域等中。溅射法制备的TaN薄膜硬度高达到22GPa,但其摩擦系数较高,约为0.7,与现代加工技术所要求的高硬度耐磨涂层如TiN相比,TaN薄膜摩擦磨损性能较差,因而市场上没有发现二元的TaN薄膜用作切削刀具的保护涂层。向TaN薄膜中添加C元素制备TaCN薄膜,可以改善TaCN薄膜的室温摩擦性能。然而,其高温摩擦系数仍然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TaVCN硬质纳米结构薄膜及制备方法。本发明克服现有TaCN硬质纳米结构复合膜摩擦磨损性能不理想等缺点,具有较高生产效率,兼具高硬度和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可作为高速、干式切削的纳米结构硬质薄膜。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验的:
一种TaVCN硬质纳米结构薄膜,薄膜采用多靶共焦射频反应溅射法在硬质合金(如高速钢、单晶硅片)或陶瓷基体上制备得到,薄膜分子式为(Ta,V)CN,薄膜厚度在1-3μm。
一种TaVCN硬质纳米结构薄膜的制备方法,是利用多靶共焦射频反应法在硬质合金或陶瓷基体上沉积TaVCN硬质纳米结构薄膜,薄膜分子式为(Ta,V)CN,厚度在1-3μm,V含量为0-40at.%。沉积时,真空度优于3.0×10-3Pa,以氩气起弧,氮气为反应气体进行沉积,溅射气压0.3Pa、氩氮流量比10:(2-5),Ta靶功率为80-150W,C靶功率为40-60W,V靶功率为0-100W。当V含量为26.85at.%时,复合膜的硬度达到最大值,为32GPa;当V含量为32.6at.%时,室温摩擦系数低至0.21;对V含量为32.6at.%的TaVCN复合膜进行高温干切削实验(室温至700℃),在700℃时摩擦系数最低,为0.43。
前述的TaVCN硬质纳米结构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体上预先沉积纯Ta作为过渡层。
本发明的TaVCN硬质纳米结构薄膜是采用高纯Ta靶,C靶和V靶共焦射频反应溅射,沉积在硬质合金或陶瓷基体上制备得到的,薄膜厚度在1-3μm。溅射反应过程中,V含量在0-40at.%之间,在V含量为26.85at.%时硬度高达到32GPa;在V含量为32.6at.%时室温摩擦系数低至0.21;;对V含量为32.6at.%的TaVCN复合膜进行高温干切削实验(室温至700℃),在700℃时摩擦系数最低,为0.43。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TaVCN薄膜中V含量与靶功率的变化关系。由图可知,V含量随靶功率的增加而增加;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TaVCN复合膜硬度与V含量的变化关系。Ta靶功率100W,C靶功率为60W时,复合膜的硬度随V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V含量为26.85at.%时,硬度最高为32GPa;当V含量高于26.85at.%时,薄膜的显微硬度逐渐下降;
图3为室温下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TaVCN复合膜的摩擦系数与V含量的变化关系。可见,TaVCN复合膜的平均摩擦系数随V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V含量为32.6at%时,平均摩擦系数达到最小值,为0.21;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TaVCN复合膜干切削实验下平均摩擦系数随摩擦温度变化关系。可见,随温度升高,复合膜的平均摩擦系数均先升高后降低,700℃时,摩擦系数为0.43。
图1-图4所考察的情况是固定Ta靶功率100W,C靶功率为60W时的前提下实施的。
具体实施方法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具体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311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石墨烯纳米带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基于以太网的程序固化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