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效静电除尘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29148.5 | 申请日: | 2014-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9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兰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博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C3/34 | 分类号: | B03C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61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效 静电 除尘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尘技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增效静电除尘方法。
背景技术
电除尘的缺点是容易受烟气及粉尘的物理化学特性影响,尤其是容易受粉尘比电阻影响。对于比电阻值在104~1010Ω·cm范围内的粉尘,电除尘器表现出良好的收尘性能,在这个数值范围以外,电除尘器的性能将下降。粉尘比电阻小,导电性好;比电阻过小的粉尘(例如炭黑粉尘)到达收尘极后,很快释放出负电荷而成中性,失去吸力,因而易从收尘极上脱落,重返气流,使除尘效率降低。但对于比电阻超过5×1010Ω·cm,这类粉尘荷电和放电性能极差,电除尘器容易产生反电晕现象,结果导致二次电压下降,二次电流急剧上升,收尘效率大大下降。如何克服高比电阻难以收尘这一难题,成为电除尘器发展的瓶颈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增效静电除尘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采用荷电凝并效果高于目前电除尘器常规电场荷电凝并水平,实际对电除尘器有很高的除尘效率,将实现不增加电除尘电场数,不改变原有运行方式和参数条件下解决现有电除尘器捕集微细粉尘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增效静电除尘方法,第一步,在电除尘器入口喇叭中设置预荷电凝聚电场;同时将若干套水雾荷电装置安装于静电除尘器入口前部的烟道上或静电除尘器入口渐扩段或静电除尘器中倒数第二或第三级电场位置;
第二步,气流均布与粉尘预先荷电同步进行,使进口喇叭起到预除尘的作用;
第三步,利用阴极大框架在每个电场前后增设荷电网;
第四步,利用阴极大框架在电场前布置一道横向荷电网,使粉尘预先荷电后的驱进方向与气流方向相对一致;
第五步,电场后端阴极大框架上同样设置一道横向荷电网;
第六步,在电除尘器末电场阴极线之间增设辅助电极;
第七步,在电除尘器末电场放电区域增设辅助电极。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采用荷电凝并效果高于目前电除尘器常规电场荷电凝并水平,实际对电除尘器有很高的除尘效率,将实现不增加电除尘电场数,不改变原有运行方式和参数条件下解决现有电除尘器捕集微细粉尘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增效静电除尘方法,第一步,在电除尘器入口喇叭中设置预荷电凝聚电场;同时将若干套水雾荷电装置安装于静电除尘器入口前部的烟道上或静电除尘器入口渐扩段或静电除尘器中倒数第二或第三级电场位置;
第二步,气流均布与粉尘预先荷电同步进行,使进口喇叭起到预除尘的作用;相当于延长了电场长度。实践应用表明,其荷电凝并效果高于目前电除尘器常规电场荷电凝并水平,实际对电除尘器有很高的除尘效率。将实现不增加电除尘电场数,不改变原有运行方式和参数条件下解决现有电除尘器捕集微细粉尘的问题。
第三步,利用阴极大框架在每个电场前后增设荷电网;利用阴极大框架在电场前布置一道横向荷电网,使粉尘预先荷电后的驱进方向与气流方向相对一致。大大增加了带电粒子动能,能使离子有效克服电场的束缚,进而提高了离子输运率,可使目前的烟尘驱进速度从5~9cm/s提高到10~20cm/s。
电场后端阴极大框架上同样设置一道横向荷电网,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捕集因振打造成的二次扬尘;二使逃逸的粉尘二次荷电、再次凝并。
第四步,利用阴极大框架在电场前布置一道横向荷电网,使粉尘预先荷电后的驱进方向与气流方向相对一致;
第五步,电场后端阴极大框架上同样设置一道横向荷电网;
第六步,在电除尘器末电场阴极线之间增设辅助电极;
第七步,在电除尘器末电场放电区域增设辅助电极,在电除尘器末电场放电区域增设辅助电极。所谓辅助电极,是指本身不产生电晕,只在辅助电极和阳极之间产生均匀的强电场。由于辅助电极不产生电晕,所以这个区域所产生产电流只能是荷电粉尘在辅助电极和阳极的放电电流,是很小的,这就可以有效的防止高比电阴粉尘在阳极产生的反电晕现象。根据电场理论,在电压相同的条件下均匀电场的场强比不均匀电场的场强大得多,这就可以有效提高荷电粉尘的驱进速度,同时均匀电场捕捉荷电粉尘的几率也远远大于不均匀电场。使设置有辅助电极的电场放电收尘效果要显著大于目前正在使用的常规电除尘器,对电除尘效率有质的飞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博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博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91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