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地铁隧道管片外侧隔振降噪的注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28144.5 | 申请日: | 2014-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22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25 |
发明(设计)人: | 陶连金;郭飞;潘东旭;闫冬梅;许淇;索新爱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11/38 | 分类号: | E21D11/38;E21D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3 | 代理人: | 吴荫芳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地铁 隧道 管片 外侧 隔振降噪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地铁区间隧道隔振降噪的注浆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大运量、安全、快捷、准时、方便、舒适的理想交通工具,并且具有低能耗、少污染、安全、舒适等功能,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较之以往越来越严格,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引发的环境振动问题,己经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应。这主要是因为地铁线路经常通过城市的人流稠密区、建筑物林立的闹市区、风景区和科技园区等,其上部或临近区域就有可能是居民楼、精密仪器室,古代建筑群等对振动和噪声比较敏感的地区,当地铁列车运行时,建筑物或居民就会受到其所引起的地基或地表的振动及噪声的影响,建筑物内居民和仪器也会受到二次振动和二次噪声的影响。尤其是地铁成网后产生的振动和噪声环境影响将会上升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公害,这种影响每天长达20小时,每年365天。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现由于列车的振动和噪声而引起沿线建筑物的破坏和沿线居民对其影响生活的投诉。
振动主要来源是:(1)地铁车辆,如车辆跳动、车轮在钢轨上的滚动、车辆侧滑等对轨道附加脉动冲击;(2)车轮,如车轮不同心、轮对不平衡、车轮表面的缺陷、轴荷过重等都会增加振动的扰动;(3)轨道系统,如钢轨非均匀支承、钢轨裂缝、不同的道碴道床支承、枕木下局部间隙。因此,决定振动的因素主要有:列车速度、车辆重量、钢轨类型、轨道结构(是否采用了隔振措施)、衬砌结构类型、隧道周围岩土层性质、隧道埋深等。
人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减少地铁振动:(1)采用重型钢轨(60kg/m以上),并尽量采用无缝线路,适量的降低列车的运行速度。(2)减轻车辆的簧下质量,避免车辆与轨道产生共振,这样可以降低振动强度10-15dB(3)适当增加地铁的埋深,使振动振幅随距离增加而加大衰减;采用较重的隧道结构也可降低振动幅度;(4)采用合适的道床和轨道结构形式,增加轨道的弹性,增设静刚度系数较小的橡胶垫板,振动衰减达到10-15dB。虽然以上的隔振降噪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对于有效而且经济方便的隔振降噪措施,本发明无疑是合理的补充与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地铁区间隧道隔振降噪的注浆方法,是对地铁施振动敏感地区在施工阶段采取的主动隔振降噪措施,能较好的减少因振动与噪声而引起的扰民与民扰问题的发生。
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地铁隧道管片外侧隔振降噪的注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沿掘进方向选取注浆孔;
(2)在选取的注浆孔处埋设注浆管;
(3)确定隔振降噪材料树脂和催化剂的配比;
(4)开泵注浆,将配好的隔振降噪材料树脂和催化剂一起注入注浆孔;
(5)冲洗机具,对当前注浆孔停止注浆,移至下一注浆孔,直到对所有注浆孔完成注浆。
隔振降噪材料树脂与催化剂的配比为:体积比为1∶1,同时重量比为1∶1.17。
所述的停止注浆的条件是:当注浆压力达到设定值A,A大于5MPa小于8MPa,或者漏浆量=泵的注入量。
隔振降噪材料是一种低粘度,双组分合成高分子——聚亚胺胶脂材料,采用高压灌注进行堵水时,当树脂和催化剂掺在一起时反应或遇水产生膨胀,本身反应或发泡生成多元网状密弹性体的特征,当它被高压推挤,注入到岩土层或混凝土裂缝(在高压作用下可以使岩土层的闭合裂隙张开),可沿岩土层或混凝土裂缝延展直到将所有裂隙(包括肉眼难以觉察的裂隙及在高压作用下重新张开的裂隙)充填。在封堵裂隙加固岩土层时,岩土层不含水时产品膨胀率也相应变小(膨胀倍数为2~4倍),高压推力将隔振降噪材料压入并充满所有缝隙,达到止漏目的,成品抗压介于25~38Mpa;在遇水后(掺水)时产生关联反应,发生膨胀,在膨胀压力的作用下产生二次渗压(膨胀倍数为20~25倍),高压推力与二次渗压将隔振降噪材料压入并充满所有缝隙,从而达到止漏目的,成品抗压介于15~25Mpa。
在盾构掘进过程中,盾构向前推进脱离盾尾,管片外部与周围土体之间产生10cm-15cm的建筑间隙,本发明将隔振降噪材料按每3-5个管片的距离进行二次补注浆来实现一个完整的隔振体,进而实现隔振的目的。
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这种方法具有隔振、减振、降噪等工程性能优化效果,有效地使行车噪声降低5-15d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81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