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XY型育秧盘及其插秧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27468.7 | 申请日: | 2014-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8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懋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懋廉 |
主分类号: | A01G9/10 | 分类号: | A01G9/10;A01C11/02 |
代理公司: | 遵义市遵科专利事务所 52102 | 代理人: | 刘学诗 |
地址: | 563200 贵州省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xy 育秧 及其 插秧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产工具领域,具体为一种XY型育秧盘及其插秧机。
背景技术
水稻插秧机的运行一般含有以下动作:取苗,分苗,插苗;育秧盘播种密度低,会造成秧苗不成块,在搬运至田间和插秧机上时,秧苗易分散、断裂、洒落,不利于插秧机取苗;育秧盘播种密度高,秧苗根系错中交织,在插秧机取苗和分苗时难度大,成功率低,且易在取苗时伤苗,最终造成断行、死窝、缺窝现象。
中国专利CN 103283529 A(公布号)公开了一种双层水稻育秧盘,育秧盘的第一层(下层)为固定形状的多胚窝塑料层,第二层(上层)为水稻育秧苗的根基连接聚乙稀薄膜层,聚乙稀薄膜层对应塑料层的胚窝部位开有圆孔,相邻圆孔间有多针孔构成的连接线。其说明书第7段中说明了其聚乙稀薄膜层上的大圆孔和小圆孔的作用:大圆孔成为第一层多胚窝塑料层上每个胚窝的朝外开口……种芽也从大圆孔伸出;在育种成秧后,聚乙稀薄膜层并不能继续存在于第一层的多胚窝塑料层上,而上存在于秧苗集合的根基块上,这时聚乙稀薄膜层成为秧苗集合块的连接基体,使秧苗集合块不易烂散……,在大圆孔间的最短连接线上,这些排列的小圆孔构成了最脆弱的防线 ,只要被插秧机械手稍为压迫这条防线即刻被瓦解拆开。其中表明聚乙稀薄膜层覆盖在多胚窝塑料层,在育秧成熟后,秧苗和聚乙稀薄膜层一起与多胚窝塑料层分离,由于秧盘的多胚窝使得秧苗根系分开,易于插秧机分苗;聚乙稀薄膜层起到连接秧苗作用,同时在插秧机取苗时,聚乙稀薄膜层破裂。
上述对比文件秧苗依然需要从秧盘上取下,多胚窝塑料层胚窝做大了育苗密度太低,胚窝做小了影响秧苗的根系生长;聚乙稀薄膜层起到的聚块连接效果很有限,且断裂的聚乙稀薄膜容易掉落在水稻田中,造成白色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育秧盘秧苗窜根、插秧机取苗、分苗、插秧深度等缺点,提供一种XY型育秧盘及其插秧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XY型育秧盘,包括方形的盘体和盘体上的秧盘加强筋,盘体上还设有均匀分布的胚窝;该XY型育秧盘分为X盘和Y盘,使用时Y盘置于X盘下方;X盘的胚窝底部设有胚窝底孔;Y盘的胚窝底部设有胚窝小吸孔;胚窝的上部开口面积大于胚窝底孔面积,胚窝底孔面积大于胚窝小吸孔面积。
胚窝为正方体或圆台体。
胚窝上部开口面积为8~10 cm2 ,胚窝底孔面积为6~8 cm 2 ,胚窝小吸孔的孔径为0.1~0.3 cm,胚窝深度为0.8~1.2 cm 。
XY型育秧盘插秧机,它由拖泥船和四根立柱支架构成基本框架,在拖泥船中部的两根立柱支架之间设有两根秧钎横条,秧钎横条上设有秧钎管套,秧钎管套中设有竖直的秧钎,秧钎上端与秧钎杠杆活动连接,秧钎杠杆后端与拖泥船尾部之间设有弹力件。
秧钎横条上设有四个秧钎管套,秧钎横条的上方设有平行于秧钎横条的限位横条。
秧钎下端设有秧钎软椎头,秧钎软椎头是前端圆滑的具有弹性的锥形体。
秧钎杠杆上设有与其垂直的、三根相互平行的杠杆同步横条;前端的杠杆同步横条上设有拉绳,中间的杠杆同步横条上设有杠杆横条轴承,杠杆横条轴承的外套与立柱支架之间的横杆连接,秧钎杠杆通过后端的杠杆同步横条连接弹力件。
在拖泥船上的四根立柱支架之间设有两块秧盘框载板,两块秧盘框载板之间设有秧盘框滑绳,秧盘框载板和秧盘框滑绳上放置有秧盘框;秧盘框含有两个承载育秧盘的正方形的秧盘框边条,秧盘框边条内部设有秧盘框加强筋,两个秧盘框边条之间设有秧盘框操作柄,秧盘框边条下面设有秧盘框滑齿,秧盘框滑齿与秧盘框载板和秧盘框滑绳活动连接。
XY型育秧盘在秧苗成熟后分离X盘与Y盘,秧盘框的秧盘框边条中放入带有秧苗的X盘,秧盘框加强筋处于X盘的胚窝间隔中,调整秧盘框滑齿与秧盘框滑绳的位置,使得胚窝处于秧钎正下方。
秧种在X盘的胚窝中开始发育,根部长出后从X盘的胚窝底孔和Y盘的胚窝小吸孔中进入秧苗床的土壤中,保证秧苗各窝不窜根,根部生长空间大,根部统一从胚窝小吸孔中向下生长,在秧苗成熟后其多余根部便于切除;秧盘加强筋保证了育秧盘的强度;胚窝的上部开口面积大于胚窝底孔面积,保证了取出秧盘后秧苗能在胚窝中保持和固定,同时可以将秧苗从胚窝底孔中插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懋廉,未经王懋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74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图像读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