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坑加深后的支护系统加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27311.4 | 申请日: | 2014-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99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旺;李冰河;施祖元;陈卫林;袁静;陈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坑 加深 支护 系统 加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坑的支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加深后的支护系统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造具有地下层的建筑时,首先需要开挖一个基坑,并在基坑的底部浇筑底板,然后建造相应的地下层结构。由于基坑的深度通常有十几米,因而需要对基坑的侧壁进行支护,常见的基坑支护方法是围绕基坑的边缘预先钻孔而形成成排的灌注桩,灌注桩的下部深埋在基坑底面以下的土层中,以便使灌注桩的下部具有可靠的侧向支撑。然后在灌注桩上端的内侧连接围檩梁,再用水平支撑梁将基坑相对两侧的围檩梁对撑住,从而使灌注桩的上部形成足够的侧向支撑。例如,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可拆卸预应力支撑架系统”,公告号为CN103161168A,它包括绕基坑边缘设置的一组工法桩及位于工法桩内侧的围凛梁,围凛梁内侧设有若干三角支撑件;位于基坑中凹陷拐角处设有角对撑梁,且该角对撑梁设置在凹陷拐角相邻两侧的两三角支撑件之间;角对撑梁的一端抵靠在其中一个三角支撑件侧面上,另一端与另一个三角支撑件之间设有预应力预留件;该预应力预留件包括可相互撑开的两个支撑部件,且其中一支撑部件抵接在三角支撑件侧面上,另一支撑部件抵接在角对撑梁端部上,基坑中至少有部分处于相对两侧的围凛梁之间设有若干组加强梁对撑机构。该支撑架系统通过在基坑的拐角处设置角对撑梁,从而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可增加支撑架系统的结构稳定性,有利于降低成本。
由于地下层的层数在开工后常常会出现一些改变,当地下层建筑的层数增加时,我们必须要相应地增加基坑的深度,基坑挖深后,已经灌注好的灌注柱位于基坑底面以下的部分将变得较短,使灌注桩的下部无法提供足够的侧向支撑力,从而无法满足加深后的基坑的支护要求,这样,原有的灌注柱将无法使用,需要重新灌注增加深度的灌注桩,进而使工程量和建造成本极大地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大型基坑支护系统所存在的基坑加深后基坑边缘的灌注桩需重新灌注、因而增加工程量和建造成本的问题,提供一种基坑加深后的支护系统加固结构,通过对已有灌注灌的加固,确保其具有足够的侧向支撑强度,同时可显著地减少工程量,以降低建造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坑加深后的支护系统加固结构,包括绕基坑边缘设置的灌注桩、连接在灌注桩上端内侧的第一围檩梁、连接在第一围檩梁之间的水平支撑梁,基坑周围灌注桩的内侧间隔地设有若干加固桩,加固桩的深度大于灌注桩的深度,加固桩的上端标高高于基坑未加深前原有设计的底面标高,在灌注桩的下部内侧设有第二围檩梁,加固桩的上端与第二围檩梁相连接,相邻二个加固桩之间的第二围檩梁的内侧面设有圆弧形凹口,加固桩上靠近第二围檩梁位置设有向下倾斜的斜支撑梁,斜支撑梁的下端通过对撑机构与基坑的底板相连接。
当需要增加一层地下建筑而加深基坑时,我们可先在灌注桩的内侧灌注若干加固桩,同时用第二围檩梁将各加固桩与灌注桩连接成一个整体,作为对灌注桩下部的一种辅助支撑,起到加固作用。由于加固柱埋入土层中的深度大于灌注桩的深度,再结合斜支撑梁的支撑作用,可确保加固柱具有足够的侧向支撑力,而加固柱的上端标高只需高于基坑未加深前原有设计的底面标高即可,因此其长度要比重新灌注新的灌注桩短很多。由于加固桩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原有的灌注桩下部提供辅助的侧向支撑,因此其数量可比灌注桩少很多,也就是说,其工程量和成本要低很多。基坑加深后灌注桩所受到的侧向力通过第二围檩梁的过渡作用传递到加固桩上,从而可满足支撑的要求。特别是,相邻二个加固桩之间的第二围檩梁的内侧面设有圆弧形凹口,从而形成多拱结构,使得加固桩的侧向支撑力可传递到加固桩附近的灌注桩上。对撑机构则使斜支撑梁具有一定的预紧支撑力,有利于避免加固桩在侧向受力后的变形。
作为优选,所述对撑机构包括固定在斜支撑梁下端的丝杆螺母、沿斜支撑梁的轴线螺纹连接在丝杆螺母上的对撑杆、以及固定在底板上的连接轴套,连接轴套的内侧面为球面,一转动环适配在连接轴套内,转动环外侧面为与连接轴套内侧面适配的球面,转动环外侧面的球心位于转动环高度的中间位置,从而使转动环呈两端小、中间大的鼓形,转动环的中心设有多边形孔,对撑杆的端部适配在转动环的多边形孔内,连接轴套上靠近丝杆螺母的端面上沿圆周方向等分设有两条宽度大于转动环高度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沿连接轴套的轴向延伸,安装槽的外侧面为圆柱面,并且与连接轴套的内侧面相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未经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73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