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硬度高耐磨性钢结硬质合金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26865.2 | 申请日: | 2014-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617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张震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震宇 |
主分类号: | C22C29/10 | 分类号: | C22C29/10;C22C29/06;C22C32/00;C22C3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14 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硬度 耐磨性 硬质合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粉末冶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制备高硬度高耐磨性钢结硬质合金。
背景技术
在钢结硬质合金中,按其粘结相基体成分来分,有合金工具钢钢结硬质合金、不锈钢钢结硬质合金、高速钢和高锰钢钢结硬质合金等。如果按硬质相分,有TiC系和WC系两大类钢结硬质合金。同样高锰钢结硬质合金也就有TiC系和WC系两大类。国内外研究得较多的是TiC系钢结硬质合金,占据市场份额较大的和应用范围较宽的也是TiC系钢结硬质合金。原因是TiC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密度也紧为WC的三分之一,在硬质相等同的情况下,TiC系钢结硬质合金所制作的耐磨零部件就是WC系钢结合金的二倍多。所以我国目前市场上用量最大的是TiC系钢结硬质合金,而且是含锰钢结硬质合金居首位。
高锰钢结硬质合金属于单相奥氏体材料,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其成分和性能仍然是《钢结硬质合金》一书中所表述的TM60和TM52两个牌号。虽然有足够的强度和加工硬化效果,但硬度仍显偏低,如TM52的硬度只有HRC60-62,在某些工况条件下耐磨性不够,使得工程技术人员不得不去选择昂贵的WC-Co硬质合金。TM52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产品,其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硬质相TiC40.0%-60.0%,粘结相60.0%-40.0%,其中粘结相Mn8.0%-10.0%,C0.8%-1.2%,Ni0.6%-2.0%,Mo0.6%~2.0%,Fe为余量的合金。这一合金在成分设计上存在缺陷。其一,硬质相成分单一,易于使TiC颗粒聚集长大,产生邻接,使合金变脆,硬度也不均匀;其二,粘结相的成分缺陷是贵金属含量高,Mn量的设计也不合理易挥发,使粘结金属容易流失,成分产生偏析,造成组织疏松,孔隙率增加。它的烧结态组织为TiC+珠光体+碳化物,水韧处理后才能得到奥氏体组织,甚至也不是均匀的奥氏体组织,严重影响了合金质量和使用范围,也浪费大量的能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硬度高耐磨性钢结硬质合金材料。
针对现有TM52高锰钢结硬质合金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旨在改变硬质相单一化的均匀结构,添加一种比TiC颗粒细得多的硬质相,形成非均匀结构的双硬质相合金,使之在组织上具有大的填充密度,阻止TiC晶粒的长大和邻接,达到提高强度和硬度,以及提高耐磨性的目的。在粘结相中也改变了部分元素含量,为的是解决成分偏析,降低孔隙率,不需热处理,烧结出炉产品就是均匀的奥氏体初晶,实现制备出高硬度高耐磨性钢结硬质合金。
本发明提供的高硬度高耐磨性钢结硬质合金。其中硬质相48.0%-62.0%,粘结相52.0%-38.0%,所述粘结相主要由12.0%-19.0%的Mn、Ni、Mo、C,Fe为余量及其不可避免的杂质≤0.5组成。
所述硬质相主要由TiC和B4C构成双相硬质相合金,且所述硬质相总量为48.0%-62.0%。
所述硬质相48.0%-62.0%中,B4C应为总量硬质相的2.0%-8.0%,且所述B4C粉末粒径小于等于0.5μm。
所述粘结相中Ni和Mo的含量分别为0.8%-1.8%和0.8%~1.4%。
所述C的含量为0.7%-1.2%。
所述余量为Fe粉,其它不可避免的杂质小于等于0.5%。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高硬度高耐磨性钢结硬质合金,通过添加硬度仅似于金刚石,熔点高达2350℃的B4C细颗粒,能起到填充粗颗粒TiC的间隙,改善组织结构状态,阻止TiC晶粒长大,既提高合金的硬度,又使硬度更均匀化。无需水韧处理也能使合金的硬度从HRC60-62提高到HRC68-70,相当于WC-Co硬质合金YG11C的硬度,增硬效果明显。
本发明所述高硬度高耐磨性钢结硬质合金,通过改变粘结相成分,控制Mn的挥发,不造成粘结金属流失,实现烧结态合金为奥氏体初晶,不需水韧处理抗弯强度可达到1800MPa以上,奥氏体组织均匀,孔隙率降低,明显提高合金强度和硬度,也使硬度更均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震宇,未经张震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68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