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自磨机的磨矿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24484.0 | 申请日: | 2014-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1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胡新付;汪太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23/00 | 分类号: | B02C23/00;B02C23/10;B02C23/12 |
代理公司: | 铜陵市天成专利事务所 34105 | 代理人: | 程霏 |
地址: | 244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磨矿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磨矿工艺,尤其涉及半自磨机的磨矿工艺。
背景技术
自磨机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将来自采场的原矿或经过粗碎的矿石等直接给入磨机。通常矿物按一定粒级配比给入磨机自磨。自磨机可将物料一次磨碎到-0.074mm其含量占产品总量的20%~50%以上。粉碎比可达4000~5000、比球、棒磨机高十几倍。自磨机是一种兼有破碎和粉磨两种功能的新型磨矿设备。它利用被磨物料自身为介质,通过相互的冲击和磨削作用实现粉碎,自磨机因此而得名。自磨机还被叫做无介质磨机。按磨矿工艺方法不同,自磨机可分为干式(气落式)和湿式(泻落式)两种。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是湿式自磨机。
自磨机有变速和不同功率定转速两种拖动方式,有的自磨机还配备有微动装置。为便于维修配备有筒体顶起装置;对于大型磨机,为消除启动时的静阻力矩,采用了静压轴承等现代先进技术,以确保自磨机能够安全运转。
半自磨就是在自磨机里加入少量钢球(一般为2-8%),其结果处理能力能提高10-30%,单位产品的能耗降低10-20%,但衬板磨损相对增加15%,产品细度也变粗些。
半自磨机为同步电机驱动,电机通过传动部的传动而带动筒体部转动,当筒体转动时,装在筒体内的研磨介质-钢球和矿块在摩擦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随着筒体回转而被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按照一定的线速度而被抛落,矿石受下落钢球的撞击和钢球与钢球之间及钢球与磨机及矿块之间的附加压碎和磨剥作用而被粉碎,并借助于水的冲力将被磨碎的合格物料送出筒体外。
我国目前矿山选矿的中矿再磨使用钢球作为磨矿介质效果不佳,很难有效充分单体解离。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210032756.5公开了“一种菱镁矿的磨矿工艺”,原矿经过粗碎后进入自磨机或半自磨机磨矿,磨矿后的矿浆分级后返回至自磨机或半自磨机再磨,只是减少了钢球数量,并未解决半自磨机衬板损耗大、设备寿命短、金属流失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将现有的半自磨机中的30-80mm粒级的物料这一难磨的顽石引出,从而有利于解决机体的衬板损耗大,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备作业率低、金属流失大等问题,为此提供一种半自磨机的磨矿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半自磨机的磨矿工艺,它包括以下步骤:(1)、将半自磨机的排料孔控制在80mm以下,引出排料中80mm以下粒级的物料;(2)、在排料孔外设置双层筛,将30-80mm、 30-2.5mm和2.5mm以下粒级的物料分级分别引出;(3)、将30-80mm粒级的物料用皮带引至下一作业中矿再磨磨矿中作为磨矿介质,将30-2.5mm粒级的物料返回半自磨机循环利用,将2.5mm以下粒级的物料引至粗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半自磨排料孔尺寸将半自磨机中80mm以下粒级的物料引出并经过双层振动筛筛出30-80mm粒级的物料作为下一个中矿磨矿工序里的磨矿介质,代替了原有的钢球磨矿介质,既解决了半自磨衬板损耗大,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备作业率低、金属流失大等问题,又减少了中矿磨矿作业的钢球介质消耗;改善再磨作业的磨矿效果,减少过磨泥化;避免再磨作业钢球在矿物表面形成Fe(OH)3,有利于提高伴生金银的回收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1)、将半自磨机的排料孔控制在80mm以下,引出排料中80mm粒级的物料;(2)、在排料孔外设置双层筛,将30-80mm、 30-2.5mm和2.5mm以下粒级的物料分级分别引出;(3)、将30mm粒级的物料用皮带引至下一个作业中矿磨矿中作为磨矿介质,将30-2.5mm粒级的物料返回半自磨机循环利用,将2.5mm以下粒级的物料引至粗磨。
实施例2:(1)、将半自磨机的排料孔控制在80mm以下,引出排料中80mm粒级的物料;(2)、在排料孔外设置双层筛,将30-80mm、 30-2.5mm和2.5mm以下粒级的物料分级分别引出;(3)、将80mm粒级的物料用皮带引至下一作业中矿磨矿中作为磨矿介质,将30-2.5mm粒级的物料返回半自磨机循环利用,将2.5mm以下粒级的物料引至粗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44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