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细纤维吸汗带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9846.7 | 申请日: | 2014-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5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郑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彦 |
主分类号: | C09J7/04 | 分类号: | C09J7/04;B05C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吸汗带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汗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汗效果好、不易脱落的吸汗带。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的吸汗工具有两种,一种为毛巾布,一种为吸汗带,均由纤维原料制作而成。但是毛巾布吸水性较好,但是太厚,并且缠绕在手柄上后容易脱落;吸汗带虽薄,但吸水性很差,吸收汗渍后还会变得干硬,发臭。因为此产品多用于运动器材的手柄上,比如羽毛球拍、网球拍、自行车手柄等,由于上述两种吸汗产品均有较大的缺点,手感以及舒适度欠佳,都会影响使用效果。同时,如果想要将具有吸水性好的毛巾布变得薄一些,采用现有的自动化机械无法操作,因为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最少也只能织出双层结构的布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超细纤维吸汗带的制造方法,具有制造方法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
本发明所述的超细纤维吸汗带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针织机将超细纤维原料织成内外两层的毛绒布,内层毛绒布和外层毛绒布的材质各异;
(2)将步骤(1)所得的毛绒布放入溶剂中,将外层的毛绒布完全溶解;
(3)将步骤(2)所得的单层毛绒布的底部涂上TPU涂料,干燥即可。
可选的,所述内层毛绒布的材质为涤纶,所述外层毛绒布的材质为锦纶。
可选的,所述溶剂为石碳酸与二氯甲烷的混合溶液。
可选的,步骤(3)中采用自动涂胶装置进行涂胶操作。
可选的,所述自动涂胶装置包括第一滚轴、第二滚轴和容器;所述第一滚轴位于所述第二滚轴的上方,并且二者之间开有用于放置待涂胶的毛绒布的通道;所述容器位于所述第二滚轴的下方,用于盛装TPU胶水。
本发明实施例的二目的是:提供一种超细纤维吸汗带,具有吸汗效果好、薄的特点,吸汗后不会发硬发臭,并且绑在手柄上后不易脱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超细纤维吸汗带,包括带身本体,所述带身本体为单层的毛绒层;所述毛绒层的底部涂有TPU的粘胶层。
可选的,所述毛绒层的毛绒长度为1~12mm。
可选的,所述毛绒层的毛绒长度为6mm。
由上可见,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采用普通自动化机械设备--针织机将超细纤维原料织成内外两层的毛绒布,并且采用两种相异材质的材质。然后采用溶剂将外层的毛绒布进行溶解,从而使得最初的两层毛绒布变成单层,从而在保证了毛绒布吸水性好的前提下,又做到了厚度适宜的目的。最后在单层毛绒布的底部涂上TPU胶水后,再干燥即可。其中采用的TPU胶水具有粘接强度高的特点,因此通过该方法制作出的超细纤维吸汗带,与手柄粘接后,不易脱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超细纤维吸汗带的制作方法中采用的自动涂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超细纤维吸汗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发明所述的超细纤维吸汗带的制造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织布:
通过针织机将超细纤维原料织成内外两层的毛绒布,其中外层毛绒布为锦纶,内层毛绒布为涤纶;
(2)开纤:
将步骤(1)所得的毛绒布放入石碳酸与二氯甲烷的混合溶剂中,将外层的锦纶毛绒布完全溶解,只剩下内层的涤纶毛绒布;经过该操作后,得到的涤纶毛绒层,起纤维细小,尾端具有众多分叉,从而具有吸水性更快,吸水饱和度更好的特点,并且吸汗后还不会发硬发臭。
(3)上底胶:
将步骤(2)所得的单层毛绒布的底部通过自动涂胶装置涂上TPU涂料,干燥即可。
其中,所述自动涂胶装置包括第一滚轴2、第二滚轴3和容器4,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滚轴2位于所述第二滚轴3的上方,并且二者之间开有用于放置待涂胶的毛绒布的通道;所述容器4位于所述第二滚轴的下方,用于盛装TPU胶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彦,未经郑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98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交通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多尺度建模的模型传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