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稳定的直动式溢流阀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115911.9 | 申请日: | 2014-03-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48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 发明(设计)人: | 姚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姚丽 |
| 主分类号: | F16K17/04 | 分类号: | F16K17/04;F15B1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0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稳定 直动式 溢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阀门,特别是涉及一种快速稳定的直动式溢流阀。
背景技术
溢流阀是一种液压压力控制阀,在液压设备中主要起定压溢流作用,稳压,系统卸荷和安全保护作用。在定量泵节流调节系统中,定量泵提供的是恒定流量。当系统压力增大时,会使流量需求减小。此时溢流阀开启,使多余流量溢回油箱,保证溢流阀进口压力,即泵出口压力恒定(阀口常随压力波动开启)。稳压作用:溢流阀串联在回油路上,溢流阀产生背压,运动部件平稳性增加。系统卸荷作用:在溢流阀的遥控口串接溢小流量的电磁阀,当电磁铁通电时,溢流阀的遥控口通油箱,此时液压泵卸荷。溢流阀此时作为卸荷阀使用。安全保护作用:系统正常工作时,阀门关闭。只有负载超过规定的极限(系统压力超过调定压力)时开启溢流,进行过载保护,使系统压力不再增加(通常使溢流阀的调定压力比系统最高工作压力高10%~20%)。而目前的溢流阀结构复杂,且阀芯容易损坏,无法起到较好的溢流作用,且运行时不够稳定,容易损坏,使用寿命较短。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溢流阀结构复杂,且阀芯容易损坏,无法起到较好的溢流作用,且运行时不够稳定,容易损坏,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运行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性较高,灵敏度较高,使用寿命较长的快速稳定的直动式溢流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快速稳定的直动式溢流阀,包括阀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阀芯、调节螺母和弹簧,在阀体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油口和回油口,在阀体内设置有阀芯,所述阀芯顶端通过弹簧与设置在阀体顶端的调节螺母相连接,在阀芯底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进油口贯通连接。
前述的一种快速稳定的直动式溢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阻尼孔。
前述的一种快速稳定的直动式溢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母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在阀体顶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快速稳定的直动式溢流阀,通过阻尼孔来较好的控制阀芯底部的压力,可以更加稳定的控制阀芯的开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避免了阀芯的错位损坏,使用寿命较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快速稳定的直动式溢流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快速稳定的直动式溢流阀,包括阀体7、阀芯3、调节螺母1和弹簧2,在阀体7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油口4和回油口5,在阀体7内设置有阀芯3,所述阀芯3顶端通过弹簧2与设置在阀体7顶端的调节螺母1相连接,在阀芯3底部设置有阻尼孔6,所述阻尼孔6与进油口4贯通连接。所述调节螺母1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在阀体2顶端。
本发明快速稳定的直动式溢流阀,依靠系统中的压力油直接作用在阀芯3与弹簧力等相平衡,以控制阀芯2的启闭。进油口4的压力油经阀芯3上的阻尼孔6进入阀芯3底部,阀芯3的下端面便受到油液的作用产生油压力,弹簧2作用在阀芯3产生预紧力,当油压力较小,小于预紧力时,关闭回油口5,进油口4和回油口5不通,不溢流,即为常闭状态。随着油压力的升高,当油压力大于预紧力时,阀芯3上移,弹簧2被压缩,打开回油口5,进油口4和回油口5接通,溢流阀开始溢流,油液溢流回油箱,此时进口压力与弹簧力平衡,进口压力基本保持稳定,在实际应用系统中,旋转调节螺母1调节改变弹簧2的预压缩量,可使系统获得不同的开启压力。
综上所述,本发明快速稳定的直动式溢流阀,通过阻尼孔6来较好的控制阀芯底部的压力,可以更加稳定的控制阀芯的开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避免了阀芯的错位损坏,使用寿命较长。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姚丽,未经姚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59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