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112168.1 | 申请日: | 2014-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4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 发明(设计)人: | 牛晓君;王彩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B09C1/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宫爱鹏 |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理 重金属 污染 土壤 方法 | ||
1.一种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一块干涸的受重金属污染的水田进行破碎,表层0.5-0.6m深的土壤破碎至小于2-3mm的土块后;灌溉至土壤层上的积水层达10-15cm深;加入改性粘土矿物吸附剂,机械搅拌20~30分钟,静置6~8小时,去除上清液,固液分离;所述改性粘土矿物吸附剂为蒙脱石粘土改性吸附剂、壳聚糖改性粘土、膨润土改性粘土和磷酸改性凹凸棒土的混合物制成的土壤胶体,混合比例为体积比1:2:1:1,PH值为5-8;
(2)调节步骤(1)固液分离后的土壤使其含水率为8%~12%,随后向调节含水率后的土壤中均匀加入磁性纳米材料,磁性纳米材料的投加量为每1kg土壤投加15~55g;机械搅动30~55分钟,静置3~8小时,以磁选的方式收集出土壤中的磁性纳米材料,实现部分重金属与土壤的分离;
(3)配置60~110mol/L的聚合硫酸铁、0.2-0.3mol/L草酸溶液,按照体积比1:1混合得淋洗液,将所述淋洗液加至步骤(2)部分重金属与土壤的分离后的土壤中,同时加入碳微球,淋洗在微波辅助下进行;所述碳微球的加入量与所述淋洗液的加入量体积比为1:(10~18),机械搅拌10~30分钟,静置10~12小时,去除上清液;按照同样方法用所述淋洗液再淋洗1~3次,淋洗的同时加入碳微球,每次所述淋洗液的加入量为首次加入的淋洗液体积的0.6~0.8倍,所述碳微球的加入量与所述淋洗液的加入量体积比为1:(10~18);
(4)最后,用纯水作为淋洗剂淋洗1~3次,每次水用量为首次加入的所述淋洗液体积的0.6~1倍,得经治理的土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的功率为300W~600W,微波时间为2~8分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蒙脱石粘土改性吸附剂的制备步骤为:取200-250目天然蒙脱石粘土粉加入蒸馏水中搅拌10min制成悬浮液,加入改性剂搅拌10min,再加入无机聚合物搅拌20分钟,即制得蒙脱石粘土改性吸附剂;所述改性剂为碳酸钠、焦磷酸钠或者多聚磷酸钠;无机聚合物为聚合氯化铝或铝硅酸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聚糖改性粘土的制备步骤为:称取100mg壳聚糖,加入10ml的质量浓度1%的盐酸使之充分溶解,并定容至1000ml,混匀后加入2000mg粘土中,均匀搅拌20分钟,即完成改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膨润土改性粘土的制备步骤为:称取100mg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加入10ml的质量浓度1%的盐酸使之充分溶解,并定容至1000ml,混匀后加入2000mg粘土中,均匀搅拌20分钟,即完成改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酸改性凹凸棒土的制备步骤:称取15g凹凸棒粘土,加入4mol/L磷酸溶液80ml,置于沸水浴中加热2h后抽滤,并用纯水将滤饼洗至中性,在烘箱内103-105摄氏度下烘干,研磨至70-80目,即完成改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胶体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比称取10份蒙脱石粘土改性吸附剂、20份壳聚糖改性粘土、10份膨润土改性粘土、10份磷酸改性凹凸棒土,混合后用纯净水浸泡30-50min,机械搅拌,超声分散;以沉降虹吸分离法得到土壤胶体悬液;调节PH值为5-8,以7000~11000转/分钟的转速对土壤胶体悬液进行离心分离,除去上部清液,得到所述土壤胶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为:采用钕铁硼磁性材料制成磁核备用;取粉状活性炭颗粒与纳米四氧化三铁混合,混合比例为质量比2~3:1,混合后进行机械研磨,研磨至颗粒尺寸为微米级混合物备用;使用硅胶将所得微米级混合物固定在所述磁核上,后置于80~120℃的烘箱中进行干燥,干燥后经研磨得到固体混合物即得所述磁性纳米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216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多功能移动电源结构
- 下一篇:一种24V铅酸蓄电池串联均压充电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