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式桑蚕饲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0649.9 | 申请日: | 2014-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5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韦光登 | 申请(专利权)人: | 韦光登 |
主分类号: | A01K67/04 | 分类号: | A01K67/04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汇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5114 | 代理人: | 邹超贤 |
地址: | 530700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桑蚕 饲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蚕养殖设备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桑蚕饲养装置。
背景技术
桑蚕(Bombyx mori Linnaeus)又称家蚕,简称蚕,是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桑蚕一生经过卵、蚕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蚕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消毒、给桑和除沙是桑蚕饲养主要工作。蚕儿发育不齐时要进行提青和分批,并将青头蚕放温度偏高处,勤给良桑,使其赶上大批。小蚕期在给桑前将生石灰粉或其它蚕用消毒剂均匀地撒(洒)在蚕体、蚕座上,起蚕、将眠各一次;4、5龄大蚕期需防高温、高湿,加强通风换气并饱食良桑。桑蚕饲养可在消毒的蚕室内,也可在消毒的大棚内。蚕蜕皮之前停止食桑,蚕体固定在桑叶上,逐渐形成新皮。蚕的一生需4次蜕皮,它的眠和起是生理上的转折点。表面上看不食不动,其实它的内部在进行激烈的组织更新。如蚕在眠期护理不好,病菌极易侵入而发生蜕皮困难,给后期饲养带来不便和经济损失。所以蚕在眠期管理也十分重要。
目前,家蚕养殖业发展很快。传统的花竹簇营茧的方法是:蚕熟上簇时,由人工将花竹簇一条一条地铺摆在熟蚕上,待熟蚕上簇后再一条一条收起来,另找地方摆放,直至蚕上完簇。但是现有的家蚕养殖方式、技术、设施和工具都还存在诸多缺点。一是室外大棚养蚕,空气好,较省力,但占地面积大,而且难以抵御恶劣天气带来的灾害;二是室内平面养蚕,需要大量的蚕室,基建投资巨大;三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养蚕方式是室内立体养蚕,但立体养蚕的工具还不够理想。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立体养蚕工具多以竹编簸箕为蚕匠,以用竹或木搭建的格屉式框架作蚕架,或者以木箱作层叠式蚕匠,较为先进的还有将多层竹栅板用绳索串吊起来做成的话动式省力化蚕台。通过检索,公开文献有:
1、中国专利CN 200820112907.7,一种养蚕叠簇。该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养蚕叠簇,包括两侧边框和连接两侧边框的一组横挡组成的双层叠簇,所述的一组横挡这间连接分隔栅格,从而解决了养蚕叠簇成本低、使用寿命长、采茧方便、快捷的问题。具有使用寿命长,低成本,易清洗消毒,采茧方便快捷的特点。但是,该实用新型还是无法解决如何清理蚕中粪便的问题。
2、中国专利CN 200820023126.O,一种层叠式养蚕支架。该实用新型结构包括蚕匠,其特点是,若干蚕匠通过支脚和外套管依次上下设置,支脚固定在蚕匠底面,外套管固定在下层蚕匠的上面,上层蚕匠的支脚插接在下层蚕匠的外套管内。该实用新型较单支架的养蚕工具具有先进性,但是依旧无法解决快速处理蚕粪便的问题。
3、中国专利CN 201197320Y,立体养蚕专用器。该实用新型立体养蚕专用器,是在螺柱上置有螺帽的匠组成,匠在螺柱上手工转动升降,匠框由木头做成,匠底是农膜,匠的中心厚木板为主要结构,小木条为托板,螺帽焊在铁板上,铁板上有个小螺孔,铁板用四个小螺栓固定在匠框中心厚木板上。该实用新型的目结构复杂,不稳定,也很难解决蚕粪便处理的问题。
4、中国专利CN 2012lOOl6147.O,升降式蚕簇及采用该蚕簇营茧的方法。该方法将花竹簇或方格簇均匀并排安装在可升降的框架上,框架由至少两根横梁和两根纵梁固定连接构成,拉动绳索通过滑轮组进行人工升降。蚕要上簇营茧时,放绳降下方格簇贴近蚕身,熟蚕碰到方格簇或花竹簇后自然往上爬吐丝营茧;蚕上簇结茧后,拉绳升蚕簇离地面2米左右,就可以马上清理蚕室的蚕粪了。采用本发明升降式蚕簇营茧,即省时又省力,蚕室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不仅大大提高蚕茧质量,延长簇具使用寿命,还大幅度提高了蚕农的劳动效率。该方法主要解决蚕要上簇营茧的技术问题,适用于蚕簇营茧,但是对升降式蚕簇还不能充分利用。
5、中国专利CN 2012l0338303.5,升降式养蚕装置。该装置包括方格簇,蚕室、转动杆和电机,转动杆端部与电机连接,还包括升降杆,所述升降杆与转动杆通过升降钢丝绳连接;所述方格簇垂直设置在蚕室上方,方格簇可拆卸且排列安装在升降杆的底部位置。该装置可养、簇两用,省时又省力,不仅大大提高蚕茧质量,延长簇具使用寿命,还大幅度提高了蚕农的劳动效率。但是,该装置没有多层设置结构,养蚕装置还不能充分利用。
由于目前蚕床的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饲养台和簇格设置难变换,上层与下层分隔不清,会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养蚕的效率和效益不高,因此影响了蚕农养的积极性,制约我国养蚕业高效发展。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韦光登,未经韦光登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06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