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悬浮物易生化废水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10027.6 | 申请日: | 2014-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3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蒲晓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蒲晓斌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1000 四川省绵阳***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浮物 生化 废水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浓度易生化废水处理方法,具体涉及屠宰废水、畜禽养殖废水、食品加工废水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迅速。全球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水危机”日趋严重。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泥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水处理就是对不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原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善水质,用于生产、生活的过程。传统的水处理技术都有一定的实用范围,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废水设计的工艺技术不同,且难找到相对成熟的工艺技术;水处理工艺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投资高,运行不稳定,维护复杂的困境。追寻一种成熟、稳定、经济实用的工艺技术呼之欲出。传统工艺对高悬浮易生化废水都采用预处理结合AO或者A2O工艺,由于生化处理对各个参数要求较高,预处理以及后端生化处理的需要控制的单元较多,对污水处理维护人员的专业要求高,客观上增加了污水处理的难度,很难保证污水处理的稳定运行以及达标排放,很多污水处理项目成了一种摆设,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
随着今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将会影响城市供水。而污水达标处理是一种稳定可靠的、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是解决城市缺水的一条重要途径,污水经深度处理后可回用于工矿企业、市政环卫、园林绿化以及城市河道景观等方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高悬浮易生化废水处理的缺陷,废水处理系统不能稳定运行,处理后废水不能达标排放等系列问题,提供了一种既能有效处理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可以节省投资、节约用地、运行稳定不受季节温度影响、运行费用低的新型废水处理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悬浮物易生化废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废水通过粗细格栅过滤,自流入收集调节池,然后由污泥泵将处理过的废水输送至溶气气浮进行深度固液分离,废水在进入气浮前通过自动加药装置加入铁盐进行絮凝搅拌,通过溶气气浮分离后产生废水和固体物,分离后的固体物可直接堆肥发酵或外运;
2、经溶气气浮分离后的废水顺次进入到厌氧反应池和兼氧反应池进行缺氧分解;然后将分解后的废水进入到MBR工艺膜池;通过膜池出水后进入消毒装置中,并在消毒装置中加入适量的次氯酸钠进行消毒杀菌实现达标排放。
作为优选,所述的厌氧反应池设计规模HRT=48h,所述的厌氧反应池设计为长方形,且深度为5米,废水采用平流式进入,厌氧反应池两端安装潜水搅拌机,废水经厌氧反应池的前端进入末端流出进入到兼氧反应池。
作为优选,所述的兼氧反应池设计规模HRT=24h;兼氧反应池设计为长方形,且深度为5米,废水采用上进下出,在所述的兼氧反应池内安装微孔曝气管均匀曝气,同时在兼氧反应池安装立体弹性填料。
作为优选,所述的MBR工艺膜池为好氧反应池,好氧反应池设计为长方形,好氧反应池深度为5米,设计规模HRT=24h,经兼氧反应池缺氧分解后的废水由好氧反应池底前端部进入后端上面出水,在好氧反应池底部均匀安装有进行好氧处理的微孔曝气装置,同时好氧反应池中部安装立体弹性填料,将外壳的膜组件浸没于好氧反应池内,通过真空泵抽吸,得到过滤液。
溶气气浮工作原理:
溶气气浮(DAF)是气浮的一种,它利用水在不同压力下溶解度不同的特性,对全部或部分待处理(或处理后)的水进行加压并加气,增加水的空气溶解量,通入加过混凝剂的水中,在常压情况下释放,空气析出形成小气泡,粘附在杂质絮粒上,造成絮粒整体密度小于水而上升,从而使固液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蒲晓斌,未经蒲晓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00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IPIP隧道自动识别创建的方法
- 下一篇:NEDD8-活化酶的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