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羊肚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07707.2 | 申请日: | 2014-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86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罗兴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金堂海纳生物医药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499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羊 培养基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羊肚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羊肚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供农村食用菌种植户使用的羊肚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羊肚菌的最早记载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0年),至今已有420多年的历史,明代潘之恒在《广菌谱》中也有关于羊肚菌的记载,从羊肚菌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认识利用羊肚菌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把羊肚菌作为珍品,古代有的地方把羊肚菌作为进贡皇帝的珍稀贡品。
羊肚菌是一种春末夏初发生的珍贵食用菌,在国际市场上极为畅销,价格昂贵,尤其是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对羊肚菌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不断上升,而目前,我国仅靠每年采集的野生羊肚菌来供外贸出口,其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国际市场的需求。为此,对羊肚菌的研究与开发是十分必要的,其实,我国人工栽培羊肚菌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仅开展羊肚菌的半人工栽培,随后国内外许多科技工作者不断探索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方法,近些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也在羊肚菌资源、生态习性、生物学和人工栽培等方面,开展了较详细的深入研究,人工栽培羊肚菌、尖顶羊肚菌、黑脉羊肚菌等取得成功,但美中不足,产量较低,重复性还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性栽培,羊肚菌子实体形成的条件还有待进一步的试验和研究,掌握其规律,才能实现商业性栽培。
据文献显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大网络上都有许多不同配伍的羊肚菌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其配料和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都基本相同,配料差异不大,都能成功栽培和管理,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投资大,产量低,耗工耗时,重复性不能满足大规模商业性栽培。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投资小,产量高,见效快而又朵形粗大、盖厚肉肥,子体鲜嫩的羊肚菌栽培技术,并且能有效提供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羊肚菌培养基的配制方法,以解决提高食用菌种植户在栽培羊肚菌的过程中达到投资小、见效快、产量高,以及朵形粗大、盖厚肉肥、子体鲜嫩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该培养基配方是以常见的植物有机物、麸皮、红沙土、以及石灰为原料,具有成本低廉、材料易购、栽培管理简单等特点。
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羊肚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配方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杂树木屑61%;
麸皮26%;
红砂土9%;
石灰4%。
一种上述羊肚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选择优质干净的杂树木屑61%、麸皮26%、红砂土9%、石灰4%,首先将杂树木屑粉碎成颗粒状(粒度为:2.8-3.5mm),然后将粉碎好的颗粒状物、麸皮、红砂土、石灰以及60%左右的水一并放入到专用拌料机中拌均待用(含水量的控制,因基料规格的大小或偏湿偏干,雨晴天水分蒸发量的大小,海拨的高低,以及气温的高低等难以调节和撑握基料的湿度时,可手捏基料,以不滴水为宜);
B、将拌均的培养基装袋扎口后,用常压高温灭菌,待温度上升到100-120℃后,持续12小时的高温灭菌,以达到彻底灭菌的,待培养基出灶冷却后,即可野外栽培;
C、将冷却后的培养基撒铺到泡了水的“V”形沟土壤中,同时播上菌种,并依次覆盖细土、作物秸或植物叶,培养基的栽培行距15公分、栽培深度10公分、覆盖细土厚度6公分,覆盖细土的第8天搭设网状遮阳架,并在网状遮阳架的上面加盖稻草,以保持培养基含水量6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0-95%、温度15-18℃,一直保持到出菌收获,产品可高达285kg/亩。
本发明所提供的羊肚菌培养基配方为羊肚菌培养基植物有机组合物,其以常见的杂树木屑、麸皮、红沙土、以及石灰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作用:
杂树木屑,其木花的营养成分:有水分、单宁、生物碱含量比例及木材的吸水性、通气性、导热性、质地、纹理等物理状态,适宜菌丝生长,杂树木花一般含有粗蛋白质14%-15%、粗脂肪10%-11%、可容性碳化合物25%-25.5%,并具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矿物质占绝大多数,其他较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金堂海纳生物医药技术研究所,未经四川金堂海纳生物医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77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