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稀土二元中间合金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06572.8 | 申请日: | 2014-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1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士宏;陈岩;程明;宋鸿武;刘劲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C9/00 | 分类号: | C22C9/00;C22C1/02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稀土 二元 中间 合金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铜稀土二元中间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真空熔炼炉,通过熔炼功率的调节,严格控制稀土金属的加入温度、合金精炼温度以及最后的浇注温度;在稀土金属加入后,充入氩气进行保护;然后搅拌合金熔体,静置精炼后真空浇注,获得铜稀土二元中间合金铸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稀土二元中间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稀土金属为稀土镧、稀土铈、稀土镨、稀土钕、稀土钷、稀土钐、稀土铕或稀土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稀土二元中间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配置纯度为99.97wt%~99.99wt%的电解铜板占原料总重量的84~90%,纯度为98.9wt%~99.1wt%的稀土金属占原料总重量的10~16%;
2)真空炉内铸造装置中的铸铁成型模具、铸铁冒口模具、耐火砖浇注漏斗,在温度300~350℃下预热1~1.5小时;真空炉内铸造装置预热后,在铸铁冒口模具内侧布置厚度为2~3mm的冒口保温石棉;将真空炉内铸造装置组合后一并置入真空炉膛,使耐火砖浇注漏斗正对熔体浇道出口后,水平侧偏10~15mm;
3)在真空炉内加入设计重量的电解铜板,将电解铜板放入石墨坩埚内,将稀土金属破碎后放入炉盖上部的合金加料仓中,密闭炉体并抽真空,当炉内气压为0.1~1Pa时,开始熔炼;
4)通过阶梯式功率控制熔化电解铜板,在铜熔体温度为1180~1200℃时,加入稀土金属并充入氩气;当炉内气压为0.035~0.045MPa时,停止充气;搅拌中间合金熔体,搅拌时间1~2分钟;
5)搅拌后适当降低熔炼功率,当温度为1120~1140℃时开始静置精炼,精炼时间5~7分钟;
6)精炼后适当提高熔炼功率,当温度为1180~1200℃时开始浇注,倾转坩埚对准耐火砖浇注漏斗,逐渐将中间合金熔体逐渐浇入铸铁成型模具,浇注速度为0.15~0.20Kg/s;
7)浇注完成后停止加热,保持炉体内气压为≤1Pa的真空状态下随炉自然冷却;当炉内温度降为250~300℃后打破真空,取出铜稀土二元中间合金铸锭;
8)测定铜稀土二元中间合金锭中稀土金属的实际成分;
9)观察铜稀土二元中间合金锭的金相组织形貌及铜稀土二元中间中Cu-Re金属间化合物在合金中分布的扫描组织形貌,确定稀土金属在中间合金中分布的均匀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稀土二元中间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真空炉内铸造装置主要包括:铸铁成型模具、铸铁冒口模具、耐火砖浇注漏斗、冒口保温石棉,具体结构如下:铸铁成型模具、铸铁冒口模具、耐火砖浇注漏斗按自下而上依次设置,铸铁成型模具顶部与铸铁冒口模具相通,铸铁冒口模具顶部与耐火砖浇注漏斗相通,铸铁冒口模具内壁设置冒口保温石棉。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稀土二元中间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阶梯式功率控制的方式为:
熔炼功率4~6Kw保持3~7分钟、8~12Kw保持3~7分钟、14~16Kw保持5~10分钟,最终功率调整到18~22Kw保持15~25分钟后,电解铜板完全熔化;降低熔炼功率到10~12Kw保持2~5分钟,采用探头式热电偶插入熔体内测量合金熔体温度为1180~120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稀土二元中间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氩气的充气速度150~200cm3/min。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稀土二元中间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采用石墨头搅拌杆搅拌熔体使稀土金属与铜熔体充分混合,搅拌熔体1~2分钟;搅拌后降低熔炼功率到6~8Kw,测量合金熔体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稀土二元中间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精炼后提高熔炼功率至15~20Kw保持3~5分钟后测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657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