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足敷治疗呃逆的药物无效
| 申请号: | 201410105362.7 | 申请日: | 2014-03-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5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 发明(设计)人: | 刘英;张雪萍;齐海燕;白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英 | 
| 主分类号: | A61K36/754 | 分类号: | A61K36/754;A61P1/00;A61P21/02 |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李琪 | 
| 地址: | 7300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呃逆 药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呃逆的中药,特别涉及一种足敷治疗呃逆的药物。
背景技术
膈肌痉挛,中医称为“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是因气逆动隔,致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的病症。相当于西医学的膈肌痉挛。除单纯性膈肌痉挛外,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胃或食道术后等亦可引起膈肌痉挛。本病病位在膈,基本病机为气逆动膈。凡上、中、下三焦诸脏腑气机上逆或冲气上逆均可动膈而致呃逆。如上焦肺气或虚或郁,失于肃降;中焦胃气失于和降,或胃肠腑气不通,浊气上逆;下焦肝气郁结,怒则气上;肾不纳气,虚则厥逆等均可动膈。临床以胃气上逆动膈最为常见,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舒和突然吸入冷空气而引发。
呃逆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呃逆的产生无疑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其低级反射中枢一般位于第3、第4节颈髓(但仍受到延髓呼吸中枢的控制),刺激或冲动的传入多来自膈神经或迷走神经的感觉纤维。呃逆的发生除了神经反射以外,还必须有呼吸肌的参与才能完成,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的阵发性痉挛、收缩是起协同作用的重要因素。手术病人极易发生呃逆,主要原因:1)手术刺激膈神经,引起膈肌痉挛发生呃逆。2)手术后药物引起呃逆。3)与病人体质有关,如病人肝胃不和,手术刺激易发生呃逆。
目前,缓解治疗呃逆的中药物很多,专利申请《一种敷脐治疗呃逆的中药》(申请号201210078550.6,公布号CN102614261A,公布日2012.08.01)公开了一种外敷治疗呃逆的中药,将白胡椒、芒硝、朱砂、丁香、柿蒂和福建柏按配比混合装入布袋内,作用于人体脐部,利用人体温度使药物缓慢释放。但该中药存在以下缺陷:该药方中的芒硝使患者产生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朱砂则不宜久用,另外,该药方利用人体温度使药物缓慢释放,如患者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时,则会影响药效发挥,治疗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痛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足敷治疗呃逆的药物,既没有不宜人体使用的成分,药效也不受其它条件的限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足敷治疗呃逆的药物,由吴茱萸和食醋组成。
进一步,该药物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称取吴茱萸60~80克,加入食醋,调成糊状,即得足敷治疗呃逆的药物。
本发明足敷治疗呃逆的药物采用吴茱萸,调和食醋,贴敷于两足底涌泉穴,3~5天便可治愈术后病人产生的呃逆现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膈肌痉挛俗称呃逆病或胃神经症,属膈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系呃逆,吸气时声门突然闭合产生一种呃声,这种膈肌异常的收缩运动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所引起。临床上呃逆是一种症状,引起呃逆的原因很多,如平常进食过快,进刺激性食物和吸入冷空气等产生膈肌痉挛,轻者间断打嗝,重者可连续呃逆或呕逆,腹胀、腹痛,个别小便失禁,患者体力及精神感到非常疲惫。手术病人极易发生呃逆,主要原因:1)手术刺激膈神经,引起膈肌痉挛发生呃逆。2)手术后药物引起呃逆。3)与病人体质有关,如病人肝胃不和,手术刺激易发生呃逆。
为了有效治疗手术后病人的呃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既能快速治疗术后病人呃逆,又不含不宜于人体中药成分,而且药效的发挥不受其它条件限制的足敷治疗呃逆的药物,该药物由吴茱萸和食醋组成,该药物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称取吴茱萸60~80克,加入食醋,调成糊状,即得足敷治疗呃逆的药物。
该药物的用法:先观察患者两足底涌泉穴处是否有皮损,确认无皮损后;将制成的足敷治疗呃逆的药物分为两份,放在医用纱布上,然后分别贴敷于患者两足底的涌泉穴,按摩涌泉穴15~25分钟,每付药贴敷8~12小时,连续使用五付。
吴茱萸性味偏辛、苦,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降逆止呕等功效。通常用其研末敷涌泉穴治疗口腔溃疡、慢性咽炎、高血压、哮喘有效。本发明中采用吴茱萸是取吴茱萸疏肝下气之功以止呃逆,气上逆者当降之,降气之穴莫过于涌泉穴,药穴相配而逆气平,呃逆止。
食醋在本发明药物中的作用:1)消除疲劳;2)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帮助消化、促进方剂中各中药成分的吸收,驱寒缓解隔肌痉挛,促进新陈代谢;3)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英,未经刘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53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