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吡蚜酮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102352.8 | 申请日: | 2014-03-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5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 发明(设计)人: | 黄业新;杨新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业新;杨新兰 |
| 主分类号: | A01N43/90 | 分类号: | A01N43/90;A01P7/04;A01P7/02;A01N43/707;A01N43/16 |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公平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04 | 代理人: | 韦锦捷 |
| 地址: | 530423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吡蚜酮 菌素 农药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吡蚜酮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吡蚜酮,又名吡嗪酮,英文名称pymetrozine,是一种全新结构的吡啶杂环类杀虫剂,主要用于各类作物上的蚜虫、粉虱、叶蝉及各种飞虱的防治。吡蚜酮在植物体内具有内吸传导性,穿过植物的薄壁组织进入植物体内,植物韧皮部和木质部内进行向顶端和向根的双向传导。吡蚜酮还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杀虫剂,毒理学数据显示,吡蚜酮对哺乳动物毒性很低,对大多数非靶标的节肢动物、鸟类、鱼类、捕食螨类天敌安全,且其代谢产物淋溶性,对地下水污染极小,因此在综合防治(IPM)中具有出色的表现。吡蚜酮的杀虫机理独特,昆虫一旦接触该药剂,立即停止取食,产生“口针穿刺阻塞”效果,且该过程为不可逆的物理作用。也正是由于其独特的杀虫机理,昆虫停止取食后一般要3-5天才会饿死,导致昆虫击倒性慢,农户从心理上难以接受。
阿维菌素是一种神经毒剂,其机理是作用于昆虫神经元突触或神经肌肉突触的GABA受体,干扰昆虫体内神经末梢的信息传递,即激发神经未梢放出神经传递抑制剂γ-氨基丁酸(GA-BA),促使GABA门控的氯离子通道延长开放,对氯离子通道具有激活作用,大量氯离子涌入造成神经膜电位超级化,致使神经膜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阻断神经未梢与肌肉的联系,使昆虫麻痹、拒食、死亡。因其作用机制独特,所以与常用的药剂无交互抗性。目前,阿维菌素主要用于防治地下害虫、螨类和水稻卷叶螟。
本发明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块同时爆发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田块上,同时施用阿维菌素和吡蚜酮后,药后1天,对稻飞虱即表现出明显的击倒性,药后2-3天调查没有复活,遂对阿维菌素和吡蚜酮的混配作用做进一步研究,随后还研究了添加甲壳素后撒施使用的增效作用,本发明正是基于此得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配增效明显的含吡蚜酮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吡蚜酮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有效成分由吡蚜酮、阿维菌素和甲壳素按照重量比为1-3:1-3:1:3复配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制备成颗粒剂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复配增效明显,能够延缓单剂使用的抗药性,降低农药用量,节约投入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做进一步说明。
一、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
将吡蚜酮、阿维菌素和甲壳素分别按有效成分重量比例1:1:1、1:3:1、1:3:3、3:1:1、3:1:3、1:1:2、1:2:2、2:2:3、3:1:2混合配成二元复配剂作为混剂1号-混剂9号,将吡蚜酮和阿维菌素2种单剂以及混剂1号-混剂9号从20ppm起按照等比梯度各稀释6个浓度,甲壳素单剂从200ppm起按照等比梯度各稀释6个浓度,以清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以水稻褐飞虱3龄若虫为试虫,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72小时后分别调查死亡虫数,计算死亡率、致死中浓和共毒系数。最终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以上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的测定结果表明,混剂1号-混剂9号对稻飞虱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二、产品制备实施例
实施例1
18%吡蚜酮·阿维菌素·甲壳素可湿性粉剂
配方:吡蚜酮6kg,阿维菌素6kg,甲壳素6kg,十二烷基硫酸钠2kg,木质素磺酸钙2kg,烷基萘磺酸钠2kg,拉开粉1kg,膨润土补足至100kg。
将上述组分按比例混合再经气流粉碎后在混合制得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
0.7%吡蚜酮·阿维菌素·甲壳素颗粒剂
配方:吡蚜酮0.3kg,阿维菌素0.1kg,甲壳素0.3kg,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kg,十二烷基硫酸钠2kg,淀粉2kg,高岭土补足至100kg。
将上述组分混合均匀,粉碎,加水润湿后充分搅拌均匀,再用螺杆挤压造粒机造粒,干燥后过筛制得颗粒剂。
三、产品应用实施例
大田试验1:将实施例1所得产品在稻飞虱爆发高峰期兑水喷雾使用。结果如下表所示:
大田试验2:将实施例2所得产品在水稻移栽后15天后施用,第一轮稻飞虱爆发时进行稻飞虱为害调查,第一轮二化螟爆发时进行二化螟为害调查。
上述大田试验的最终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业新;杨新兰,未经黄业新;杨新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23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治疗妊娠期食物中毒的中药制剂
- 下一篇:沥青拌合站下料口自动布料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