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氨气火炬燃烧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410091495.3 | 申请日: | 2014-03-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78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 发明(设计)人: | 杜建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建吉 |
| 主分类号: | F23D14/04 | 分类号: | F23D14/04;F23D14/26;F23D14/62 |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王汝银 |
| 地址: | 251400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氨气 火炬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烧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氨气火炬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氨气火炬燃烧器采用的是直通式结构,火焰在燃烧器上面扩散燃烧,与空气混合程度差、燃烧不充分,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头部耐腐蚀、耐高温性能差,造成维护成本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稳定燃烧,能够将氨气与空气完全混合,实现充分燃烧的氨气火炬燃烧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氨气火炬燃烧器,包括进气筒体、长明灯点火组件、燃料气输送部分、预混室和燃烧室;所述预混室包括混合腔和设置在混合腔上端并与其连通的扩径腔,所述混合腔设置在所述进气筒体的上端并与进气筒体连通,且所述进气筒体的上端面延伸至所述混合腔的内部;所述燃烧室设置在所述扩径腔的上端并与扩径腔连通;所述燃料气输送部分包括燃料气输送总管、与所述燃料气输送总管连通的燃料气环形管以及周向分布在所述燃料气环形管上并与其连通的多个燃料气输出管;所述燃料气环形管套置在所述进气筒体的外围;所述燃料气输出管的喷嘴径向向所述进气筒体的轴心倾斜并轴向向上延伸至所述混合腔内,所述喷嘴为缩口形式。即喷嘴是倾斜设置的,喷嘴的轴向相对水平面的倾角,要确保由所述喷嘴射出的燃料气射流喷射在所述进气筒体的上端面以上的位置。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喷嘴的喷口分布在同一水平面上,且该水平面向上距离所述进气筒体上端面有一定距离。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混合腔的底部和/或所述燃烧室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进气孔。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燃烧室的上端设置多个S型多孔聚火块。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S型多孔聚火块在所述燃烧室的上端周向布置并围成一个稳火圈。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燃烧室的内壁上固结有一层耐热衬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扩径腔及进气孔结构,增加了燃料气、氨气、空气的接触时间,接触量以及接触面,使燃烧更加充分,避免了氨气残留造成的环境问题;
(2)采用环形布置的燃料气输出喷口,各喷口的喷射方向为进气筒体上端的斜上方,且喷射速度较高,喷射气流的扰动性强,有利于存进燃料气与氨气的混合,增加混合后气体的可燃性,同时因为喷嘴喷出的气流具有一轴向分速度,所以混合后的燃料气与氨气会有一定的轴向增速,从而促使混合腔底部形成大的负压,增加由混合腔底部进气孔引入的空气量,即增加空气与氨气、燃料气的混合接触量,促进混合气体的可燃性,即进一步保证了氨气的充分燃烧;
(3)进气筒上部设置的S型多孔聚火块有利于促进火焰的稳定性,防止被吹灭,实现氨气随时被燃烧,且将S型多孔聚火块围成一稳火圈,由于每个聚火块上有孔,可在块后形成回流区,回流来的已燃热气与从孔中出来的混合气接触,靠分子扩散和湍流来输送点火能量,在小孔处形成“袖火”,这样不容易被吹灭,起到保证火焰的稳定目的;
(4)燃烧室内壁上加耐热衬里,增加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布置的S型多孔聚火块的示意图;
图中:1进气筒体,2长明灯点火组件,31燃料气输送总管,32燃料气环形管,33燃料气输出管,331喷嘴,4预混室,41混合腔,42扩径腔,5燃烧室,6耐热衬里,7S型多孔聚火块,8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氨气火炬燃烧器,包括进气筒体1、长明灯点火组件2、燃料气输送部分、预混室4和燃烧室5。进气筒体1、预混室4和燃烧室5三者同轴设置。
所述预混室4包括混合腔41和设置在混合腔41上端并与其连通的扩径腔42。混合腔41与扩径腔42亦为同轴设置。气体由混合腔41进入扩径腔42时流速减慢,并开始呈扩散状态,能够进一步确保氨气与燃料气的混合均匀性,保证氨气的完全燃烧。
所述混合腔41设置在所述进气筒体1的上端并与进气筒体1连通,所述进气筒体1在所述混合腔41内有一定的伸出量。所述燃烧室5设置在所述扩径腔42的上端并与扩径腔42连通。在所述燃烧室5的内壁上固结有一层耐热衬里6(即耐火层,其可以采用耐高温金属材料,也可以采用耐高温陶瓷材料等)。在所述燃烧室5的上端设置多个S型多孔聚火块7。最好将所述S型多孔聚火块在所述燃烧室的上端周向布置并围成一个稳火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建吉,未经杜建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914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