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中悬浮输送管道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87263.0 | 申请日: | 2014-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220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卢召红;张文福;薛景宏;张光明;王树伟;计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1/16 | 分类号: | F16L1/16;F16L1/20;F16L9/153;F16L9/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 代理人: | 曹爱华 |
地址: | 163319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中 悬浮 输送 管道 及其 施工 方法 | ||
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水工结构与结构工程领域中水中悬浮输送管道的制作及施工方法,具体涉及的是水中悬浮输送管道及其施工方法。
二、背景技术:
水下管道是敷设在江、河、湖、海的水下用来输送液体、气体或松散固体的管道。水下管道不受水深、地形等条件限制,输送效率高、耗能少。水底输送管道大多数埋于水下土层中,因而检查和维修较困难。同时,登陆部分常处于潮差段或波浪破碎区,易受风浪、潮流、冰凌等影响。水底输送管道因建造水上跨水结构或管线绕行会造成大量的工程量,因水上储存设施容量限制或穿梭油轮的接运不及时而存在迫使输送中止或停运的问题,还会因局部与河床或海床脱离悬空而造成安全隐患。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水中悬浮输送管道,它用于解决现有水底铺设管道和水上跨越管道带来的工程造价高,施工繁琐和影响环境等因素的问题,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了这种水中悬浮输送管道的施工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水中悬浮输送管道采用钢管或钢-混组合管,管内径0.3~3.0米,钢管采用无缝钢管制作,钢-混组合管由内、外两层钢管间喷灌筑细石混凝土形成;管道通过固定装置置入20~40m水深位置,依靠水浮力、管道自重和固定装置共同作用使管道稳定在水中,固定装置为张力腿固定结构,张力腿固定结构由抗拔桩、抗浮悬索构成,抗拔桩固定在水底,钢管或钢-混组合管与抗拔桩通过抗浮悬索连接。
上述水中悬浮输送管道的施工方法:
先制作管道,钢管采用无缝钢管或钢-混组合管,钢-混组合管的做法为,先形成内、外两钢板层,然后两个钢板层间用压力喷枪喷灌细石混凝土作为内衬,形成管体;管道侧壁焊接预埋件,采用分段潜水的方法,即将整个管道分成若干段,每段两侧采用封堵板临时封堵;每段潜入要求的水深20~40米后,将预先拉结在抗拔桩上的抗浮悬索与管道上的预埋件连接;每段管道两端设有连接套管,安装时两个分段的端头先对接,然后采用带螺纹的套管扭紧连接,各段连接完成后去掉临时封堵板;水中管道与堤岸上的管道连通,实现施工顺序从堤岸的一边开始向中间组装节段,或从两侧堤岸同时向中间组装节段。
一种水中悬浮输送管道采用钢管或钢-混组合管,管内径0.3~3.0米,钢管采用无缝钢管制作,钢-混组合管由内、外两层钢管间喷灌筑细石混凝土形成;管道通过固定装置置入20~40m水深位置,依靠水浮力、管道自重和固定装置共同作用使管道稳定在水中,固定装置为固定支撑系统,固定支撑系统由钢管或钢-混组合管座在固定支座上,通过固定螺丝与固定支座连接,固定支座底部固定在水底基础上。
上述水中悬浮输送管道的施工方法:
先根据水底环境条件和管道稳定要求,确定固定支座的位置。支座基础可采用桩基础,在桩基础顶端做桩基承台,将固定支座安装在承台上或与承台整体浇筑,固定支座顶端预设与管道的连接装置;制作管道,钢管采用无缝钢管或钢-混组合管,钢-混组合管的做法为,先形成内、外两钢板层,然后两个钢板层间用压力喷枪喷灌细石混凝土作为内衬,形成管体;管道侧壁焊接预埋件,采用分段潜水的方法,即将整个管道分成若干段,每段两侧采用封堵板临时封堵;每段潜入要求的水深20~40米后,将管道与固定支座连接牢固,每段管道两端设有连接套管,安装时两个分段的端头先对接,然后采用带螺纹的套管扭紧连接,各段连接完成后去掉临时封堵板;水中管道与堤岸上的管道连通,实现施工顺序从堤岸的一边开始向中间组装节段,或从两侧堤岸同时向中间组装节段。
一种水中悬浮输送管道采用钢管或钢-混组合管,管内径0.3~3.0米,钢管采用无缝钢管制作,钢-混组合管由内、外两层钢管间喷灌筑细石混凝土形成;管道通过固定装置置入20~40m水深位置,依靠水浮力、管道自重和固定装置共同作用使管道稳定在水中,固定装置为水面漂浮装置,水面漂浮装置通过索或杆件将钢管或钢-混组合管和悬浮筒连接。
上述水中悬浮输送管道的施工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72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