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汽轮机油的再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87216.6 | 申请日: | 2014-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56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平;范洪勇;陈凌;张贤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M175/00 | 分类号: | C10M17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67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轮机油 再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汽轮机油的再生方法,更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作脱色剂的再生废汽轮机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轮机油主要用于汽轮机的轴承润滑、冷却以及控制系统,还应用于水轮机、发电机轴承等机械设备。汽轮机油在使用过程中,会因氧化作用而产生许多氧化物质(胶质、油泥、沥青质等),这些物质在油中集聚,使油中的各项性能产生变化;另外,使用中混入的灰尘杂质以及水等,也会使得汽轮机油变质,从而产生大量废旧汽轮机油。但油品的变质只是其中部分烃类,约占10%~25%,其余大部分烃类组成仍是汽轮机油的主要粘度载体,只要除去变质物及杂质,就能把废汽轮机油再生成质量符合要求的基础油。每年我国的废旧汽轮机油产量较大,但回收率并不是很高。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既有人们未能充分意识到废汽轮机油再生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中的重要性等认识性问题,更有缺乏对废汽轮机油开展新的再生方法等技术性问题。因此,需要大力探索废汽轮机油的再生方法。
在国内外废汽轮机油再生处理方法中,絮凝法和吸附法是提高再生油品质量和消除或减轻二次污染的重要方法,因此絮凝剂和吸附剂在废汽轮机油的再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粉煤灰是一种工业固体废弃物,物理组织多孔,比表面积较大,具有较高的吸附活性,而且粉煤灰含有大量的钙、镁、硫、钾等的氧化物,其中CaO、Al2O3 和SiO2占氧化物组分的70%以上,属于CaO—Al2O3—SiO2系统,具备较好的火山灰活性,具有较好的絮凝剂,同时价格便宜,产量大、环境污染严重,急需高附加值利用。本再生废汽轮机油的方法中,先把废汽轮机油粗滤,然后以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作絮凝剂,在一定温度下,完成废汽轮机油杂质的絮凝沉淀,再用粉煤灰做脱色剂完成废汽轮机油的脱色处理,最后用板框压滤机过滤废汽轮机油,得到再生油,是一个环保、资源化再利用的过程。
中国专利,公开号:101988024A,介绍了一种废机油的再生工艺,其工艺流程是先对废机油沉淀过滤,然后再吸附脱色过滤,前后经过两次过滤,工序重复繁琐,而且,脱色剂白土因是一种土壤资源,和其在工艺中产生的酸渣等二次污染、用后再生难等问题,已在2007年就已被国家禁止在工艺中使用。
美国专利,公开号:3819508,介绍了一种废润滑油的絮凝分离处理方法,先将废润滑油稀释,然后加入含酸或碱的酒精溶液或丙醇以利于杂质的絮凝,但酸碱溶剂易造成再生油的二次污染,而且能耗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本发明着重利用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作为絮凝剂和一种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作为吸附剂,提供一种废汽轮机油的再生方法,即通过絮凝、吸附沉淀除去废汽轮机油中的氧化物质的方法,使废汽轮机油再生成为一种颜色变浅的再生油。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出的一种具有火山灰活性、微细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物理组织多孔,比表面积大,化学活性较高,具有较高的絮凝活性和吸附活性。本发明正是利用粉煤灰的上述性质,将废汽轮机油中的劣化物质吸附出来,以期把其再生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再生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首先,絮凝步骤。在废汽轮机油中,加入量为油重量的10%~40%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对废汽轮机油通电加热到60~120℃后,恒温条件下,在搅拌速度100~300r/min下,恒温均匀搅拌废汽轮机油3~8 h。搅拌后,在60~120℃条件下,恒温沉淀3~6h。
进一步,脱色步骤。在絮凝沉淀后的油中,加入量为油重量的5%~20%、比表面积为300~600 m2/kg、SiO2含量为40%~60%、CaO含量为5%~20%的粉煤灰,然后将废汽轮机油加热到80~130℃,在搅拌速度为80~220 r/min条件下,恒温均匀搅拌3~6h,搅拌后在80~130℃条件下,油静止沉降3~ 6h。
进一步,杂质分离步骤。将脱色沉淀后的油置于板框压滤机中,通过压滤分离法分离出剩余的悬浮杂质,得到再生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①废汽轮机油再生时,不需要加酸碱,不会对油品产生二次污染,再生成本低,产品质量稳定,收率较高;
②方法操作简便,流程简单,而且容易实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商大学,未经重庆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72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势开关装置
- 下一篇:一种散热性能较好的笔记本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