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总成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81624.0 | 申请日: | 2014-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5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施绍有;王有林;龚瑞国;王玉伟;付彦茹;郝明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大洋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7/116 | 分类号: | H02K7/116;F16H3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吴开磊 |
地址: | 102606 北京市大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总成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动力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动力总成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动乘用车和混合动力车的研发和生产中,汽车动力总成系统一般由驱动电机与变速器两个独立的部件组装而成。具体地,如图1所示,驱动电机包括电机壳体301、电机前端盖302和电机后端盖;变速器包括变速器左壳体402和变速器右壳体401。组装驱动电机与变速器时,电机前端盖302上设有的止口或定位销结构与变速器右壳体401装配,即电机前端盖302通过定位销304与变速器右壳体401定位,然后再通过螺栓303紧固,同时电机前端盖302上设有与电机壳体301装配的定位止口结构。
这种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在运转过程中,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将转动动力传输给变速器的输入轴,此时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变速器的输入轴的同轴度要求高。由于驱动电机与变速器之间通过电机前端盖上设有的止口或定位销结构与变速器右壳体装配,且电机前端盖通过定位止口结构与电机壳体装配,定位与配合环节增多,这种多次定位与配合导致装配累积误差大,使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变速器的输入轴同轴度不易保证,导致汽车动力总成系统运转时的震动噪音增大,降低了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的寿命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动力总成系统,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动力总成系统,包括电机壳体和变速器壳体;电机壳体与变速器壳体集成为一个整体。
进一步,该动力总成系统还包括电机端盖和变速器端盖;电机端盖与电机壳体配合;变速器端盖与变速器壳体配合。
进一步,该动力总成系统还包括定子组件和转子;定子组件固定在电机壳体内;电机壳体内设置有冷却液通道;转子位于定子组件内,且转子的一端通过轴承与电机壳体配合,另一端通过轴承与电机端盖配合。
进一步,该动力总成系统还包括一级齿轮组和二级齿轮组;一级齿轮组包括一级主动齿轮、一级被动齿轮和一级转轴;一级主动齿轮固定在一级转轴上,且一级转轴与转子同轴且转动连接;二级齿轮组包括二级主动齿轮、二级被动齿轮、中间轴和二级转轴;二级主动齿轮和一级被动齿轮均固定在中间轴上,一级被动齿轮与一级主动齿轮啮合;二级被动齿轮固定在二级转轴上,且二级被动齿轮与二级主动齿轮啮合;一级转轴、中间轴及二级转轴的一端分别通过轴承与变速器壳体配合,另一端分别通过轴承与变速器端盖配合。
进一步,该动力总成系统还包括差速器;差速器的差速器壳体固定在二级被动齿轮上。
进一步,该动力总成系统还包括里程表齿轮组;里程表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里程表主动齿轮和里程表被动齿轮;里程表主动齿轮与差速器壳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该动力总成系统还包括驻车机构;驻车机构包括棘轮;棘轮固定在一级转轴上。
优选地,电机壳体内设置有电机安装腔;定子组件和转子位于电机安装腔内;变速器壳体内设置有一级变速腔、二级变速腔和驻车机构安装腔;一级齿轮组位于一级变速腔内;二级齿轮组、差速器及里程表齿轮组位于二级变速腔内;驻车机构位于驻车机构安装腔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总成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电机壳体与变速器壳体集成为一个整体,即将现有的电机壳体、电机前端盖及变速器右壳体集成为一体,减少了电机与变速器之间连接的过渡性零件,直接一次加工成型,简化了电机与变速器之间装配的定位关系,避免该动力总成系统在运转过程中,电机的输出轴与变速器的输入轴的同轴度定位等原因而导致误差增大,解决了电机与变速器直接装配连接导致的同心度不一致带来的振动噪声大,寿命、可靠性低问题,使本实施例的动力总成系统的震动噪声小,使用寿命长、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背景技术的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总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总成系统,包括电机壳体102和变速器壳体201;电机壳体102与变速器壳体201集成为一个整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大洋电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汽大洋电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16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