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P2P数据查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80523.1 | 申请日: | 2014-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6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向满天;张丽园;龙承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30 | 分类号: | G06F17/30;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30038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p2p 数据 查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P2P数据查询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P2P数据查询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P2P是由应用推动的一个研究领域,这种推动有着坚实的市场基础和技术基础。在移动增值业务时代到来的前夕,移动P2P的市场无疑会是巨大的。固定网络上的P2P技术,移动adhoc网络技术以及3G等移动通信技术现都已基本成熟,并且正朝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些又都给移动P2P技术打下了很好的技术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移动P2P技术的发展。
手持移动设备的角色已经开始转变,由只提供通话和短信功能的移动设备向个人信息移动处理设备转变。由此,手持移动设备一般在移动环境中使用,这意味着连接到网络中的设备,其IP地址可能经常发生变化。在P2P网络中,其P2P应用分布式结构,使系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因此,P2P网络的特点,使之非常适合于移动网络环境下使用。因此,逐渐成熟的移动环境使研究者关注与分布式更强、参与性更广的移动对等网络(MP2P)环境。在Internet的主流应用P2P技术将向移动设备扩展,在移动环境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由此可见,在移动环境中实现P2P应用对于运营商和用户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对移动P2P应用的研究,目前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系结构(2)数据查询算法(3)系统应用设计架构(4)安全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缓存技术的适应于移动环境的移动P2P数据查询方法,通过该方法可减少无线移动网络中常有的响应延迟、稳定性差、数据丢失率高等问题,提高数据查询效率以及节省带宽和网络消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P2P数据查询方法,包括:请求节点向其家乡区域广播第一请求消息以查询一数据项;判断所述请求节点在第一预定时间内是否接收到来自其家乡区域的第一应答消息,如果否,则所述请求节点向缓存节点发出缓存请求消息;所述缓存节点接收到所述缓存请求消息后,向所述数据项的家乡区域广播第二请求消息;判断所述缓存节点在第二预定时间内是否接收到来自所述数据项的家乡区域的第二应答消息,如果是,则所述缓存节点根据所述数据项的重要性对所述缓存节点的缓存项进行替换;所述缓存节点将其接收到所述第二应答消息发送给所述请求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项的家乡区域的所述请求节点通过哈希函数确定得到的。
进一步地,所述哈希函数的函数关系式为:
H(key)=Pi
其中,key为每个所述数据项所包含的关键字,Pi为所述数据项的家乡区域,H为哈希函数以使每个节点把所述关键字key映射到所述数据项的家乡区域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括所述请求节点的标志符和所述数据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请求消息包括所述请求节点的标识符、所述数据项的家乡区域和所述数据项。
进一步地,所述缓存节点根据所述数据项的重要性对所述缓存节点的缓存项进行替换之前包括:判断所述缓存节点是否有足够的缓存空间,如果有足够的缓存空间,则直接存储所述数据项,否则进行所述替换。
进一步地,所述重要性根据所述数据项的存取次数、所述数据项的大小、所述请求节点与发出所述第二应答消息的响应节点之间的距离、和查询时间确定。
进一步地,所述重要性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其中,
Value表示重要性;
count表示数据项在所有广播区域中的存取次数;
size表示数据项的大小;
time表示数据项的查询时间;
dis表示请求节点和响应节点之间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05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