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身份验证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079876.X | 申请日: | 2014-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18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 发明(设计)人: | 芦姗;胡育辉;袁丽娜;郭计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H04L29/06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 地址: | 518044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身份验证 用户终端 活动状态 业务处理请求 生物状态 时间单元 业务标识 身份验证装置 服务器接收 处理业务 便捷性 预置 发送 分析 | ||
一种身份验证方法,包括:服务器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业务处理请求,该业务处理请求中包括:用户终端的帐号以及对应业务的业务标识;根据用户终端的帐号,获取用户终端的用户在当前时间单元内的生物状态信息,并根据用户在当前时间单元内的生物状态信息,分析用户的活动状态;当用户的活动状态为预置的活动状态时,确认用户通过身份验证,根据业务标识处理对应的业务;否则,确认用户未通过身份验证,拒绝处理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身份验证装置。上述身份验证方法及装置可提高身份验证的便捷性及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身份验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通过互联网络来进行各种交流,例如:情感交流、电子支付等商务交流。然后,由于在网络沟通中,人们一方面不能面对面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另一方面也缺少实名或有力的公信机制来帮助鉴别,因此身份鉴权一直是网络中的一个难题。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身份鉴权的问题,通常采用帐号和密码的方式,但密码这道门槛非常容易被攻破,爆库、木马、甚至是暴力破解,因而缺乏安全性。虽然现在为了增强身份鉴权的安全性,会利用绑定手机号码、数字证书等附加手段,但这些附加手段需要增加用户的操作步骤,缺乏便捷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身份验证方法及装置,可提高身份验证的操作便捷性及安全性。
一种身份验证方法,包括:服务器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业务处理请求,所述业务处理请求中包括:用户终端的帐号以及对应业务的业务标识;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帐号,获取所述用户终端的用户在当前时间单元内的生物状态信息,并根据所述用户在当前时间单元内的生物状态信息,分析所述用户的活动状态;以及当所述用户的活动状态为预置的活动状态时,确认所述用户通过身份验证,根据所述业务标识处理对应的业务;否则,确认所述用户未通过身份验证,拒绝处理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
一种身份验证装置,包括:业务处理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业务处理请求,所述业务处理请求中包括:用户终端的帐号以及对应业务的业务标识;活动状态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业务处理请求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业务处理请求中的所述用户终端的帐号,获取所述用户终端的用户在当前时间单元内的生物状态信息,并根据所述用户在当前时间单元内的生物状态信息,分析所述用户的活动状态;以及验证模块,用于当所述用户的活动状态为预置的活动状态时,确认所述用户通过身份验证,根据所述业务标识处理对应的业务,否则,确认所述用户未通过身份验证,拒绝处理所述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身份验证方法及装置,通过在接收到用户终端发送的业务处理请求时,根据业务处理请求中的用户终端的帐号,获取用户终端的用户在当前时间单元内的生物状态信息,并根据用户在当前时间单元内的生物状态信息,分析用户的活动状态,当用户的活动状态为预置的活动状态时,确认用户通过身份验证,根据业务标识处理对应的业务,否则,确认用户未通过身份验证,拒绝处理业务标识对应的业务,由于根据用户在当前时间单元内的生物状态信息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在身份验证期间无需用户的验证,因此可提高身份验证的便捷性,同时由于生物状态信息难以伪造,且相较于密码更不易被破解,因此可提高身份验证的安全性。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身份验证方法及装置的应用环境图。
图2示出了一种用户终端的结构框图。
图3示出了一种服务器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身份验证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身份验证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身份验证方法的时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798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