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密度耐燃烧机制复合木炭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77359.9 | 申请日: | 2014-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5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朱月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月兴 |
主分类号: | C10L5/44 | 分类号: | C10L5/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密度 燃烧 机制 复合 木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再生燃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采用秸秆粉末与锯末、刨花、果壳或竹屑混合后压制而成的高密度耐燃烧机制复合木炭。
背景技术
机制木炭又名薪棒、人造炭、再生炭或无烟炭,机制木炭的原料来源广泛,例如作物秸秆、稻壳、花生壳、棉壳、玉米芯等皆可用作原料生产棒炭,以锯末、刨花、竹屑为最佳。由于机制木炭无烟以及无味和无毒,已经被广泛用于家庭取暖,烧烤食品;在工业领域可作为工业原料,深加工成活性炭等。因机制木炭密度大,热值高,无烟、无味、无污染、易燃,是国际上公认的绿色环保再生燃料产品。制备机制木炭经烘干炉烘干成干湿度适当的标准原材料,冷却后进入成型机,再经高温,高压塑化后制成薪棒半成品,然后再经炭化炉炭化而成。使用挤压成型设备的目的是使含一定水分的原料成型,以利于后期的炭化或直接用于作为薪棒燃料,因此原料的含水量以及原料的组成是决定挤压温度的决定因素。
机制木炭的制造主要是利用秸秆粉末与锯末等原料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这些含碳的成分制作的,从原料的结构成分看,决定其能否成为理想的机制木炭原料的因素有两个:纤维素搭结的好坏和木质素含量的多少。纤维素搭结的好坏直接影响成型棒的密度和机械强度,而木质素含量则确定了成品的最高含碳量。现有制备机制木炭在挤压的过程中,若温度过低,木质索不能有效地软化增加粘度,不利于高压成型,水分不能有效排出,挤压出来的薪棒弯曲或不成型,影响后续的炭化以及固定碳的得率;若温度过高,木质素软化过快,出棒速度快,薪棒不结实,水分就会快速蒸发变成水蒸气,从而使得薪棒爆裂,不利于后期的炭化,同时挤压温度过高,也影响产品的成本,以及对成型机的条件要求。现有的机制木炭还存在不耐燃烧或燃烧不充分的缺陷,从而影响燃料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值高、耐燃烧,并且燃烧更加充分的高密度耐燃烧机制复合木炭。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高密度耐燃烧机制复合木炭,包括中空结构的木炭本体,所述木炭本体由秸秆粉末与锯末、刨花、果壳或竹屑混合后压制而成,所述木炭本体的外表面设有一层碳化层,木炭本体的中间设有圆形或矩形结构的中心孔,木炭本体的外表面还设有若干连通所述中心孔的助燃孔。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木炭本体外表面碳化层的厚度在0.1毫米至1.5毫米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助燃孔垂直于木炭本体中心孔的轴线。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助燃孔的孔径在0.5毫米至2.5毫米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木炭本体中心孔的直径小于木炭本体最大外径的二分之一。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木炭本体中秸秆粉末的重量占比大于等于5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机制复合木炭采用秸秆粉末与锯末、刨花、果壳或竹屑混合后压制而成,能够处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进一步回收和利用生物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本发明机制复合木炭不仅密度高、耐燃烧,而且热值高、燃烧更加充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高密度耐燃烧机制复合木炭,包括中空结构的木炭本体1,所述木炭本体1由秸秆粉末与锯末、刨花、果壳或竹屑混合后压制而成,木炭本体1的外表面设有一层碳化层2,木炭本体1的中间设有圆形或矩形结构的中心孔3,木炭本体1的外表面还设有若干连通中心孔3的助燃孔4。
本实施例中,所述木炭本体1外表面碳化层2的厚度在0.1毫米至1.5毫米之间。所述助燃孔4垂直于木炭本体中心孔3的轴线,助燃孔4的孔径在0.5毫米至2.5毫米之间,木炭本体中心孔3的直径小于木炭本体最大外径的二分之一。本发明木炭本体1中秸秆粉末的重量占比大于等于50%,从而能够有利于处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进一步回收和利用生物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月兴,未经朱月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773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