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丁二酰亚胺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071962.6 | 申请日: | 2014-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4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 发明(设计)人: | 傅尧;邓晋;宋海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D207/404 | 分类号: | C07D207/4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赵青朵 |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丁二酰 亚胺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合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丁二酰亚胺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丁二酰亚胺,又名琥珀酰亚胺、2,5-二吡咯烷酮,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丁二酰亚胺主要用于合成N-氯代丁二酰亚胺(NCS)、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和N-碘代丁二酰亚胺(NIS),是医药与农药产品制备中重要的中间体,同时广泛用于化学分析和无氰镀银工艺。
目前报道的丁二酰亚胺的合成工艺主要是由丁二酸与其它外加氮源通过酰胺化反应实现,而外加氮源一般采用氨气、氨水与尿素等。工业上合成丁二酰亚胺的具体过程为:将丁二酸投入反应锅,滴加氨水,并搅拌使溶解、反应,加热至102℃蒸去水分,再急性减压蒸馏,当升温至180℃时开始收集丁二酰亚胺馏分,即得到丁二酰亚胺。在合成丁二酰亚胺的过程中,均需要通过额外添加氨类化合物,但是氨类化合物具有高腐蚀性,从而增加了制备丁二酰亚胺的难度。
随着燃料乙醇产能的迅速扩大,在发酵制取乙醇过程中,淀粉被转化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其他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纤维等均留在酒糟中,形成大量的酒糟蛋白(DDGS)。而DDGS中含有约25%的氨基酸,谷氨酸是其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的20%。在燃料乙醇的生产中,通常是将酒糟丢弃,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利用谷氨酸制备丁二酰亚胺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丁二酰亚胺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丁二酰亚胺的条件温和,并且制备方法简单。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丁二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焦谷氨酸和焦谷氨酸盐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水溶液与银盐、过硫酸盐混合,反应后得到丁二酰亚胺。
优选的,所述焦谷氨酸由谷氨酸通过加热脱水得到;所述焦谷氨酸盐由谷氨酸盐通过加热脱水得到。
优选的,所述谷氨酸盐为谷氨酸钠、谷氨酸钾和谷氨酸铵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银盐为硝酸银、硫酸银、醋酸银、碳酸银和磷酸银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过硫酸盐为过硫酸钠、过硫酸钾和过硫酸铵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银盐的加入量为所述焦谷氨酸物质的量的0.3%~5%。
优选的,所述银盐的加入量为所述焦谷氨酸物质的量的1%~3%。
优选的,所述过硫酸盐与所述焦谷氨酸的摩尔比为(2.0~5.0):1。
优选的,所述过硫酸盐与焦谷氨酸的摩尔比为(2.2~4.5):1。
优选的,所述焦谷氨酸的水溶液的浓度为1wt%~20w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丁二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焦谷氨酸和焦谷氨酸盐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水溶液与银盐、过硫酸盐混合,反应后得到丁二酰亚胺。本申请在制备丁二酰亚胺的过程中,以焦谷氨酸或焦谷氨酸盐为原料,利用的是氨基酸自身的氮源,避免了采用外加氮源所带来的腐蚀性,因此制备丁二酰亚胺的条件温和;并且本申请采用的原料来源广泛,只需在银盐与过硫酸盐的作用下即可制备丁二酰亚胺,因此制备方法简单。实验结果表明,本申请制备的丁二酰亚胺的收率可达到99%。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丁二酰亚胺的HNMR谱图(CDCl3溶剂);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丁二酰亚胺的HPLC谱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丁二酰亚胺的HPLC峰面积校正曲线(外标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丁二酰亚胺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焦谷氨酸和焦谷氨酸盐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水溶液与银盐、过硫酸盐混合,反应后得到丁二酰亚胺。
本申请在制备丁二酰亚胺的过程中,采用焦谷氨酸和焦谷氨酸盐为原料,利用的是氨基酸自身的氮源,而无需外加氮源;并且上述原料均可来源于可再生的发酵代谢副产品,来源广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719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