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射流增压节能辅助供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71027.X | 申请日: | 2014-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20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赵汝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汝杰 |
主分类号: | E03B7/07 | 分类号: | E03B7/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射流 增压 节能 辅助 供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射流增压节能辅助供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高层住宅和办公楼的不断建成,利用市政管网压力难以满足其全部用水所需压力要求,因此应用了大量二次加压设备,以满足其生活用水需要。然而,二次加压设备在造型上都是依据最不利条件下的使用状况而确定的。而实际在日常使用中,都存在选型比实际应用过大的情况,造成了大量的电力能源浪费,尤其适用于入住率不高及办公使用率不高的建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射流技术原理设计的辅助供水装置。本发明应用在现有二次增压设备上,减少了二次供水设备的进出水压差,弥补了小用量时,二次供水设备频繁启动的缺点及减小二次供水设备运行时间的一种高效率供水、节能效果显著、运行成本低的一种装置。
本发明主要包括:设置在市政自来水管和二次加压设备之间的射流器,连接自来水管和射流器之间高压水泵,控制高压水泵启停的控制柜,射流器的吸入主管与市政自来水管连接,射流器的出水端与元二次加压设备进水端连接,射流器的进水端与高压水泵的出水口连接,在射流器的吸入端安装单向阀。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市政管网的一部分水经高压水泵加压后进入射流器进水端,经射流器内喷嘴高速喷出,此时射流器吸入口处会产生负压现象。故带动吸入端的水与高压水一起进入喉管进行掺混和能力交换,连续不断的射流造成二次加压设备前管道压升高,从而使二次加压设备前后压差变小。因此,降低了二次加压设备水泵的转速,必然也使消耗电量降低,节省了能耗。
另外,当居民或办公楼在深夜用水量小时,当小到高压水泵的流量能够满足小流量用水时,此时二次加压设备进入待机状态,安装在射流器吸入端的单向阀关闭,形成高压水泵供水的状态。当无用户用水时,设在用户端的压力检测装置达到设定值后,向高压水泵发出停机信号,高压水泵也进入待机状态。当用户用水量逐渐增加时,二次加压设备开始启动,此时本发明转入前述以提高二次加压设备进水端压力作用的工作状态。因此,减少了二次供水设备运行时间,节省了电量。
本发明高压水泵前后端装有检修闸阀。
本发明高压水泵前装有压力探测装置,做到市政管网停水时或市政管网压力异常时,高压水泵能够自动停机的功能。
本发明在二次加压设备出水管靠近用户端设安装压力探测装置,做到只高压泵运行时,压力达到设定压力后,高压水泵停止运行进入待机状态,节省电力,保证安全的功能。
综合以上所述,本发明充分利用射流技术进行辅助供水,结构合理,安全可靠,全封闭运转,不污染水质,供水效率高,节能效果好,降低运行成本,适宜在各种形式的二次加压供水中使用。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三通2安装在市政自来水管21上,连接管22连接市政自来水管21和射流器吸入端10,单向阀11安装在连接管22上。高压水泵7与高压水泵进水管4和高压水泵出水管9分别连接,高压水泵进水端检修闸阀3安装在高压水泵进水管4上。高压水泵出水端检修闸阀8安装在高压水泵出水管9上,进水端压力探测装置5安装在高压水泵进水管4上。用户端压力探测装置19安装在二次加压设备出水管18上,控制柜6分别与压力探测装置5、高压水泵7和用户端压力探测装置19相连。扩散管15与二次加压设备进水管16相连。
高压水泵7的作用主要是对市政管网水进行加压形成高压水。控制柜6的作用主要是根据高压水泵进水端压力探测装置5和用户端压力探测装置19的压力变化来控制高压水泵7的启停。
单向阀11的作用主要是射流器进水端10水的压力大于市政自来水压力时,禁止高压水倒流入市政自来水管网,形成只向用户的单向供水。
闸阀3、8主要是检修高压水泵时使用,方便检修。
射流器属公知技术,结构、工作原理不再详述,在本发明中起增压和连通作用。
本发明即使失灵,也不影响二次供水加压设备的正常运行,对用户的正常用水不产生任何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汝杰,未经赵汝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710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