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日本沼虾苗种繁殖的饵料生物床的发酵物料的制作及使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070701.2 | 申请日: | 2014-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83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 发明(设计)人: | 周鑫;徐增洪;水燕;沈怀舜;庄学丰;唐建清;夏爱军;潘洪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A23K1/18 | 分类号: | A23K1/18;A01K61/00;A01K67/033;A01G31/00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刘海 |
| 地址: | 21408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日本 苗种 繁殖 饵料 生物 发酵 物料 制作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育苗池塘中投放经过益生菌发酵处理的物料,并使发酵后的配合料为日本沼虾和底栖生物所利用,同时又能促进水生植物增殖的日本沼虾苗种繁殖方法,尤其是一种通过将廉价的原料及废弃物转化为优质的天然饵料进行日本沼虾育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提高日本沼虾养殖产量首先需要解决苗种来源问题,而常见的苗种来源有:①5-7月放养日本沼虾亲虾进行交配、产卵和孵幼,并通过肥水和投喂人工饲料培育成虾苗;②采用工厂化育苗技术繁育虾苗;③在年底放养虾苗,养至翌年5月份性成熟后进行虾苗繁育;④从养殖池中捕获的虾苗;⑤从天然水域中捕获的虾苗。在日本沼虾繁殖过程中,肥水育苗的目的是培育浮游生物作为幼体的开口饵料,长成幼虾时多以投喂人工饲料进行培育。随着饲料物料的涨价和生产成本的提高,大量投喂人工饲料的高投入育苗模式的效益正在逐年下降,养殖户的增收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育苗技术来弥补上述育苗方式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日本沼虾苗种繁殖的饵料生物床的发酵物料的制作及使用方法,饵料生物床中经过发酵后的物料用作日本沼虾虾苗的食物,并具有培育底栖饵料生物和促进水草生长的功能。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日本沼虾苗种繁殖的饵料生物床的发酵物料,特征是,包括以下组份,组份比例按重量份数计:麸皮:1~30份、玉米芯:135份、稻草粉:130份、沸石粉:1~15份、鸡粪:20~80份、过磷酸钙:0.1~10份、水产复合肥:0.1~1份、酒糟:1~30份、腐植酸:0.1~1份、EM菌液:0.1~1份、水:10~30份;
将麸皮、玉米芯、稻草粉、沸石粉、鸡粪、过磷酸钙、水产复合肥、酒糟、腐植酸、EM菌液和水混合均匀后堆高,盖上塑料薄膜进行发酵,得到所述饵料生物床的发酵物料。
所述饵料生物床是由发酵物料与池塘表层底泥混合后覆盖在池塘底部并可以作为日本沼虾、底栖生物的饵料和为水草提供营养来源的区域。
所述用于日本沼虾苗种繁殖的饵料生物床的发酵物料的制作方法,特征是,采用以下工艺步骤,组份比例按重量份数计:将麸皮1~30份、玉米芯1~35份、稻草粉1~30份、沸石粉1~15份、鸡粪20~80份、过磷酸钙0.1~10份、水产复合肥0.1~1份、酒糟1~30份、腐植酸0.1~1份、EM菌液0.1~1份和水10~30份混合均匀后堆高0.2~2.0米,盖上塑料薄膜进行发酵,发酵温度为20℃~35℃,发酵时间为10~60天;将发酵后的物料水分降低至15%~20%,得到所述饵料生物床的发酵物料。
所述发酵后的物料水分降低的方法为:将发酵后的物料置于阳光下晾晒6~12小时,或者用市售振昌牌烘干机烘干,烘干温度为40℃~60℃。
所述用于日本沼虾苗种繁殖的饵料生物床的发酵物料的使用方法,特征是,采用以下方法:
(1)打干池水,用生石灰清塘,生石灰用量为75~150千克/亩;
(2)将池塘底部于阳光下曝晒20~30天后,于当年的11月份至翌年2月份将饵料生物床的发酵物料投放至池塘中,投放量为100~3500千克/亩;采用农用旋耕机旋耕至5~8厘米的底泥中,在池塘底部形饵料生物床;
(3)向池塘中注入经60目筛绢过滤过的河水8~35厘米,7天后种植水草,水草覆盖率为60%~90%。
所述步骤(3)中,水草的品种为伊乐藻和轮叶黑藻。
养殖期间采用氧气瓶与微孔增氧机双重供氧,增氧机的功率配置为0.15~0.2kW/亩;氧气瓶与微孔增氧管相连,夏季每晚间隔0.5~4h定时开启增氧机,氧气瓶通过微孔管向水体散发氧气,每次1~10min,使水体的溶氧量始终保持在4mg/L以上。
所述池塘内水生底栖饵料生物为水蚯蚓、摇蚊幼虫、罗卜螺、环棱螺或黄蚬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707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