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金属废水管道化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68861.3 | 申请日: | 2014-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9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魏立安;胡润霞;高翔;邵谱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航空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30063 江西省南昌***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金属 废水 管道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重金属废水管道化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经过近几十年的运行和经验积累,目前重金属废水处理广泛采用的是化学混凝沉淀法。
重金属废水首先进入废水集水池,进行水量、水质调节与均化,将集水池的废水用水泵抽入反应池,同时投加酸或碱,调节废水pH7-9(视不同重金属,pH有不同值)使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金属固体微粒,接着快速进入絮凝池后投加适量混凝剂和助凝剂(PAM),使前期形成的金属固体微粒,逐渐凝聚,从而使废水在沉淀池里易自然沉降分离,沉淀池上清液达标排放,而沉淀池底泥(污泥)经脱水机脱水,泥饼无害化处置,压滤水返回到废水集水池再进行处理。
传统废水处理工艺的缺点:
1.处理工艺比较长,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需要相当的劳动力从事废水的处理及操作。
2.处理能力及负荷有限,当处理量增加时难以满足处理要求,唯一的做法就是新建池体设施以满足增容扩展的需要。
3.处理排放只能满足一般要求或较低的排放标准,对于越来越高的排放要求难以适应。
4.处理过程中混凝剂和助凝剂是必须添加的物质,而助凝剂的过量添加是制约废水回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5.悬浮物的难以控制也是传统工艺难以适应废水回用的另一个因素。
6.鉴于场地设施等原因,设备维护保养比较繁琐,较为耗费劳动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金属废水管道化处理方法,旨在解决传统的重金属废水处理存在的处理流程长,占地面积大、额外添加混凝剂和助凝剂、运行管理成本高、难于适应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要求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重金属废水管道化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重金属废水进入废水集水池,进行水量、水质调节与均化;
步骤二、将集水池的废水用水泵抽入管式混合反应装置,依据废水性质向管式混合反应装置投加:(1)酸或碱,调节废水pH7-9,使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金属氢氧化物固体微粒;(2)沉淀剂,使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与沉淀剂结合,形成金属化合物固体微粒;
步骤三、经步骤二处理后的废水进入管式过滤装置,流出的清水回用或达标排放;
进一步,步骤三中流出的浓液进入浓缩池,并不断循环过滤,待浓缩池固液比达到5%时,进行脱水,泥饼无害化处置。
进一步,脱水后的压滤水返回到废水集水池再进行处理。
效果汇总
本发明的重金属废水管道化处理方法的有益效果如下:
1、处理成本低,产水质量高。在不投加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条件下,可以做到重金属离子的高效去除和低浓度有机物的部分去除,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和回用兼得。
2、占地面积小,可以进行集约式的管理。系统的运行、清洗、检测等都集中装配在一套设备上,不仅省空间,同时满足高智能化、维护简便的需要。
3、使用寿命长,维护简便。该技术正常的使用寿命至少在3年以上。
管道系统维护清洗非常简便,清洗后通量恢复迅速,产水率高。
4、满足增容的需要。随产能的扩大,增容的系统只需要增加管道的数量,不需要增加空间,不仅节省了用地,同时便于弹性化管理。
5、模块化、制作简单方便。无论对何种类的废水,做好完备的分流方案后,本发明都是以调节+反应+过滤形式完成的,可以做到良好的排放及高标准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重金属废水管道化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重金属废水管道化处理方法的流程,如图所示,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重金属废水管道化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重金属废水进入废水集水池,进行水量、水质调节与均化;
S102:将集水池的废水用水泵抽入管式混合反应装置,依据废水性质向管式混合反应装置投加:(1)酸或碱,调节废水pH7-9,使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金属氢氧化物固体微粒;(2)沉淀剂,使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与沉淀剂结合,形成金属化合物固体微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航空大学,未经南昌航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688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天然气发动机进气管
- 下一篇:一种空滤器上下壳体卡紧装置